中國舞蹈:步履維艱的復興

近些年來,舞蹈創作的多產與活動之頻繁,其多元發展所表現出的能上能下能出能進的“成功率”,使它的公眾形象有所提高;然而,舞蹈創作思想高度的提升進程仍很緩慢,“廢品率”仍居高不下,在諸多理論問題上表現出成熟初期的某種脆弱,因此舞蹈發展的步履仍不輕鬆。

從稚嫩漸趨成熟

中國舞蹈漸入成熟的重要標誌是,首先,舞蹈已從單純、單一的風格樣式走向多元,開始形成多層次、多種類、多風格的格局。這集中表現在舞種的確立。芭蕾舞、民族民間舞、古典舞、當代舞與現代舞這五大舞種,已成為客觀存在的舞蹈種類,每一種類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作品,有自己代表性編導與演員,還形成了各自的審美群。

有人對舞蹈種類的出現不以為然,甚至出現一些爭議,試圖取消種類劃分。其實,世間藝術的發展,都是在風格多元、派別林立的狀況下向前推進的,中國當代舞蹈的發展也擺脫不了這一規律。類別間,既相斥,也相容,常常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沒什麼大驚小怪。當代舞的出現,其實是在它對眾家廣泛吸納後,又被眾家排斥而出現的一個新品種,這種邊緣上的新生兒,是產生在我們當代人眼前的活生生的事實。正是這些相斥相吸的不同種類造就了一個繁花似錦的舞蹈新天地。

如果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舞蹈主要做的是普及工作,是在挖掘民族民間舞蹈與傳統戲曲基礎上開創了新中國舞蹈,那時的主要藝術標準是通俗易懂。那么,從80年代後舞蹈藝術又在本體意義上向縱深開拓,從而逐漸開發了較高審美層。舞蹈家以自己特有的肢體語言,開發了它的表現性特質,從而令人信服地創造了有別於其他藝術的藝術形象,創造了奇異的藝術氛圍。中國舞蹈家對心理時空的拓展,有助於複雜人生、人性及複雜情感、情緒的表現,有著其他藝術不能取代的特性。這就是我國舞蹈藝術能在諸多國際芭蕾舞、現代舞及其他舞賽中拿大獎,受到國際藝術高層次人士高度評價的根本原因。

從《千手觀音》到民間舞蹈熱

舞蹈藝術表現上的提高和向本體的開拓,並不妨礙它與審美底層的貼近。舞蹈《千手觀音》在春晚一出現,觀眾就被它的深刻內涵和多變技法所形成的特有魅力所折服;中央電視台電視舞蹈大賽,收視率之高,影響力之大,令人稱道;中國舞蹈家協會在昆明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舞蹈節上,“舞蹈進社區”以及送舞蹈下鄉活動,回響之踴躍,證明舞蹈在攀升高層審美歷程中,仍不影響它在民眾底層中紮下自己的根基。回憶昆明的“舞蹈進社區”至今令人激動。每天下午,人們從四面八方向幾個城市中心廣場匯集去趕“舞蹈集”的盛況,讓舞蹈家們親歷了舞蹈與普通人的密切關係。舞蹈,並沒有遠離民眾。懷著這樣的認識,再看看全國每天從清晨到深夜,各種人群在公園晨練與在深夜“迪廳”中所表現出來的舞蹈與生命意識的共存狀態,誰會不承認舞蹈是人類永恆的伴侶呢?

舞蹈藝術的發展確已不是那么單純和單一,它不僅自身種類繁多,還是各類綜合晚會、綜合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種旅遊文化景點中,各種民族民間舞蹈是當之無愧的主角,擔負著宣揚民族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任。

舞蹈藝術向外伸展,尋求與各種藝術的高度綜合,這是舞蹈藝術擴張表現力的本體性訴求。從80年代以來舞蹈家開始參與各種大型綜合晚會的創作,到去年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舞蹈家們已縱橫於各種藝術中間,充當各類大型晚會主創核心角色。值得注意的是,舞蹈家們的綜合能力得到釋放的同時,創造性地推出了新品種,如“雜技芭蕾”、“新百戲”等新樣式,就是近些年的創新性成就。這種綜合樣式的文化基因來自我們祖先,產生於漢代並延續千百年的“百戲”,原就是集歌、舞、樂與雜技為一體的綜合藝術,現代人為什麼不可以在科技高度發展的條件下創造新時代的“新百戲”或“雜技芭蕾”呢?

在對外交流中拓展市場

中華民族悠久的大文化背景,使它對外來藝術具有強大消化力。歷史上號稱舞蹈文化巔峰的大唐時期,十部大樂只有一部屬於中原,其餘均為外來,但它的消化力最終使它們化作中國舞蹈史的內容。當代中國又再現巔峰時期的歷史。然而,歷史與現實有所不同就在於:絲綢之路時代中國輸出的主要是絲綢、瓷器和茶道等物質文明;現在輸出的不僅是物質,舞蹈藝術也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內容。在現代國際藝術市場中,中國舞蹈可望占有一席之地已不是遙遠的夢想。繼《野斑馬》在澳大利亞“小有贏利”後,中國芭蕾舞《大紅燈籠高高掛》、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集《雲南映象》、舞劇《霸王別姬》、雜技舞劇、雜技舞蹈《天鵝湖》、《少林傳奇》等都是國際商演的成功範例。中外交流已開始走向對流。2005年問世的舞劇《風中少林》,一出手就在國內摘下“荷花獎”金杯的桂冠,同時與藍馬克娛樂集團簽下到美國巡演兩年的800萬美元契約。

這些年,中國當代舞蹈藝術的創作人員、作品量、活動量以及它的投入量、產出量,都已遠遠超越歷史的巔峰期,但尚未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這主要表現在舞蹈藝術創作總體上缺少思想高度,不少作品存在追求表面華麗,缺少堅實內涵的傾向。“漂亮好看”、“唯美”甚至成了一些人基本的追求,這使不少舞蹈創作停留在膚淺層次,選材單一,主題開掘不深。無病呻吟,故作深情,矯揉造作的創作,嚴重影響一些舞種,特別是古典舞的發展。

舞蹈藝術的真正復興,依賴於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這恰是舞蹈界的致命傷。由於舞蹈教育的缺陷,營養不良已成為我國舞蹈家的痼疾。舞蹈界必須有清醒的頭腦,有準確的理性認識,清楚阻礙舞蹈藝術發展的癥結所在,從而提出解決癥結的戰略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