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成就了方永剛的人生

 

  方永剛當年在復旦大學校門口的留影 

  這幾天,一個名叫方永剛的人感動著許多百姓。他是大連海軍艦艇學院的一位政治教員,兢兢業業20年,投身黨的創新理論研究及宣傳,即使罹患重症依然堅持在三尺講台,被譽為“黨的創新理論優秀傳播者”。

  這裡講述的是方永剛的另一段人生故事:26年前,他從東北一個極度貧困的村莊來到復旦大學求學。他以“永不服輸”的拼搏精神,度過了四年校園生活,從這裡,他走向精彩的人生。他說:“復旦是我人生的轉折點。”

  女同學主動贈糧票

  一周前的一天,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來到北京,將本年度的“校長獎”送到了該校81級歷史系學生方永剛手中。儀式結束後,復旦的幾位教師與他聊天,沒想到,方永剛開口便回憶起了當年復旦食堂的菜譜。他說:“我兒子今年聯考,第一志願當然是復旦,我總對他說,復旦吃得特別好。”

  方永剛的老家是遼寧省建平縣一個貧瘠的村莊,1981年,他以當地“聯考狀元”的身份考取了復旦大學歷史系。因為家境貧寒,他就帶了一個鋪蓋捲來復旦報到了。學校對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送了他一床被子,還有30元錢,讓他買蚊帳,買過冬的衣服穿;後來,又為他申請到23.5元的一等助學金。他飯量特別大,當時班裡女同學們自發為他送上一百斤糧票。

  “列寧式的辯論者”

  初到復旦大學時,方永剛這個剛出山村的男孩確實有點“水土不服”,除了經濟上困難,其他諸如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等等,與同宿舍的5名本地同學也有不小的距離。當他發現這一點時,沒有沮喪、自卑,而是用加倍的勤奮和努力去追趕、去彌補。

  同宿舍的張曉敏回憶道:“每天,他都提早去圖書館占座讀書,一讀就是一整天。晚上回寢室後,當室友在臥談時提到各自所讀的書時,倘若他沒讀過,就一定會去圖書館把此書借出來仔細閱讀;又或者同學在爭辯的問題,他不了解的,也會記下來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將它搞清楚。”

  輔導員胡禮忠記得,當時方永剛所有的經濟來源就是那點助學金,可是,他每月都要省下一半去買書。胡禮忠說,他學習時有一個特點,就是對事物、現象都會仔細觀察,並用所學理論作理性分析和思考,他堅持自己的觀點,不會人云亦云。

  入學時,方永剛的語言能力遠不及其他同學,為此,他花一年時間讀了80本中外優秀名著,又用一年讀了西方文學史和哲學史。到了第三年,他在辯論中開始占上風了。如今,室友們都能想起他“上陣論戰”時的樣子:一手插在褲子口袋裡,一手指向前方,嗓音洪亮,說到激動時還扭一下脖子。室友們稱他是“列寧式的辯論者”。

  有了當年在復旦校園不斷思辨的歷練,這才有了二十年後,那個在課堂、講壇上思維敏捷、旁徵博引的方永剛。

  “名師讓我終身受益”

  2005年復旦百年校慶,方永剛回到了母校。還是那個寂靜美麗的校園,還是那幢學生宿舍,還有他睡過的那張床。校慶那天,他走進22年前離開的那間宿舍,問房內的一個男生幾歲了,隨後大笑道:“二十年前,這張床是我的。”

  方永剛說:“復旦給我提供了任我遨遊的知識的海洋。我入學時一看,怎么那么多書啊,僅僅歷史系資料室就有那么多書。我一頭扎進去就什麼都不管了。”他又說:“復旦還有一批名師,讓我受益終身。我入學的時候,譚其驤先生是歷史系主任,系裡還有許多學者教授:周谷城、朱維錚、姜義華、蔡尚思、楊寬、金重遠、金沖及……”

  方永剛對母校懷著感恩之情:“如果說我現在有點兒成績的話,首先要感謝復旦4年給我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復旦是海派文化的代表,復旦人創新能力非常強,很有創新精神。我在復旦的時候感覺到,在歷史系也好,在其他系也好,都很鼓勵創新。大家在一起思辨,其實就是創新思維活躍的表現。”

  那天,方永剛與復旦師生交流後,下一個活動是接受中央電視台“面對面”節目的專訪。上節目時他的胸口依然掛著復旦“校長獎”的獎牌。主持人問:“今天為什麼要掛這個獎牌來?”方永剛回答:“復旦對我的影響太大了,可以說是我人生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