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就業難責任在誰?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現象;在中國有著“天之驕子”美譽的大學生居然也開始面臨失業問題。“皇帝的女兒也愁嫁”,這種現象在進入新世紀後日趨增多。由於市場經濟環境下,人才競爭的唯一標準就是知識與能力;因此上大學而找不到工作自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我們不是說大學生就應該是鐵飯碗,而是成群的大學生沒有工作就成為社會的焦點了。因為我們國家還沒有知識過剩,人才素質低下依然是中國特色;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大學生卻成了社會閒置人員;你能說中國人能從心理上接受嗎。我在與外國專家學者的探討中,連外國人都不願面對這一現實;這說明我們肯定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

中國的大學生在計畫經濟時代,從你走進大學的時候開始;你就注定是領導幹部或是技術幹部。幹部是中國人對大學生的定位,也是對上大學的價值認定。然而在我們社會價值觀和大學教育體制沒有改變的時候,首先改變的取消大學畢業生的分配製度;表面上看是實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但由於與社會接口的配套技術沒有跟上;使就業成了找關係或拉關係的結果。我們知道市場經濟的一個特點就是公平競爭,競爭的結果必然是優勝劣汰;但我們競爭不是通過知識與能力,而是依靠自己的關係;結果一部分人天才的潛在科學家和工程師在關係就業競爭中被“淘汰出局”,這是社會的悲哀還是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必然結果;肯定是我們社會的悲哀。

從世界範圍上看,大學生失業現象的確在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國家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只有我們國家是教育不與市場結合,教育是學校的事;而就業責任卻是學生自己的事。學校效益自己得,風險成本學生自己承擔;這才是我國奇怪之處。因為我國現在正處在一個高等教育的高峰期,所以學校連自己的效益都接受超高極限;因而更不會主動改革教育去適應市場。一方面是學校還在用培養幹部的觀念來教育學生,另一方面是社會就業難度增加;使用人單位的觀念在更新,它們需要的不是幹部;而是有知識有能力的新型人才。觀念的錯位,使學生自己去迎接苦果;結果中國的大學生出現大量失業。

造成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原因,是我們的改革本身就破格提拔了大量的年輕人擔任各級領導;因為我們改革前的幹部制度是論資排輩,十年一個循環;自然一代接一代的班。改革後,我們突然提拔了一批20多年的年輕人充實到所有的幹部崗位,結果論資排輩也要到四十年後;當遇到80後這批人大學畢業,正好到處是幹部年輕而且全部滿員;沒有循環接班的可能了,當然也就造成整整兩代大學生都沒有幹部崗位的局面。是啊!改革總是要有人犧牲的,結果我們這兩代大學生成為我們改革的利益缺失者;所以大學生畢業就失業也就是十分正常的事了。

其次我們的市場經濟從本質上講,還不是公平的競爭經濟;因為我們現在效益來源主要集中在全民所有制的蛋糕上。而我們的全民所有制並沒有進行公平分配或改革,一些占用或占有者成了所有者;結果我們本想引導的個人自由競爭就業,成了關係或權力就業;在知識與能力還不是生產力的時候,誰會用人才而放棄關係;所以我們大學生雖然都有自主擇業的權利,但他們與用人單位是不平等的;因為他們缺少公平競爭的環境。和計畫經濟條件下的被動就業相比,現在的大學生自主擇業卻使社會不公更加嚴重。我們現在看到的不僅是大學生就業難造成一定的人力資源損失,而是治山與能力這個公平競爭的唯一要素;竟然在我國沒有作用了。我們經常看到,公務員考試第一名的進不了公務員隊伍;而理論與實踐雙第一的人也只有下崗的命運。這實際體現的是權力的自由選擇,本質上是“以權謀私”;產生的結果是我們社會真正的人才閒置,社會生產力自然不會進步。

目前我們衡量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是一次性就業率,即每年七月份大學畢業生的一次性簽約率;一次性就業率的高低誠然能夠反映大學生就業狀況,但是這一指標反映的只是大學生畢業時、而不是畢業後的就業狀況。換言之,具體到一個畢業時簽約的大學生;他“畢業時簽約”不等於畢業以後仍然在就業。有一項調查表明,2002年大學生自願性失業者占總失業人數的比例大約為13.6%。根據我們很多高校的規定,如果大學生不簽約就不發畢業證書;所以很多大學生是為了證書而簽約。而當證書到手後,他們寧願失業而不願意委曲求全;而有很多單位本身就是給大學生們簽的假就業和約。從這個意義上說,簽約率並非真正的就業率;更不等於知識與能力的競爭,所以對大學生的學以致用恐怕是一個長期難以達到的目標。

我們看到,所有高校並沒有因為大學生就業難而蕭條;相反依然紅火,而且依然的舊的教育方式。如我們最普遍存在的商學院,卻沒有一家商學院有現代iso9000等方面的教材;結果mba培養出來了,到了單位竟然不能開展貫徹iso9000的工作;你說這單位能要你去嗎。而我在國外大學見到的iso9000教材竟然不一樣,原來他們是建立在大學所依託的行業編寫的個性化教材;而我國社會上流行的iso9000教材竟然是一個模式,這既是我國貫徹iso9000形式主義的根源;也是我們的大學生被用人單位看不起的原因。看我國高等教育的模式,依然是幾十年不變的通用教材;這能培養大學生在現代社會的實際工作能力嗎。

中國的大學生就業難,應該說與國家政策和配套改革不到位有關;也與學校的教育不改革有關,而惟獨與大學生自己無關;但現在卻是無關的人自己承擔責任,而有關的人卻不在責任之內;這合理嗎,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