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音樂體裁

通俗音樂

通俗音樂(popular music)——把專業音樂創作的作品稱為“嚴肅音樂”,把不表現重大體裁和思想內容的作品稱為輕音樂,習慣上人們把通俗易懂、情調輕鬆的音樂,例如小史特勞斯的那些圓舞曲等歸屬這個名詞之下,以後,爵士樂、搖滾樂團、輕歌劇情、迪斯科等層出不窮的民眾性的歌舞形式愈來愈多,而這些音樂雖然帶有自娛的色彩,但有時亦有針貶時事,抨擊現實的作品,原先的輕音樂的概念很難把這些都涵蓋進去,有一些媒介把這些都為流行音樂,但這樣就混淆了深受民眾熱愛的古典與這些音樂的界線,。現在,理論家們一般都用通俗音樂一詞概括這些音樂現象。

  交 響 樂

交響樂——指由幾個樂章,至少其一須為奏鳴曲式者構成一體的大型樂曲。為避免混淆,亦多譯作交響曲。交響曲的本質是非標題的。幾個樂章合起,方能表現一個完整的樂意。然面樂意,並不是故事。交響樂第一樂章多以活潑快板奏鳴曲式,擅長發現適度戲劇性內容;第二樂章則為慢板,或以變奏曲式,或以節略展開部之奏鳴曲式等,以示抒情性;第三樂章復三部曲式。

  搖 滾 樂
 
搖滾樂(pock music)——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美國的一種通俗音樂。由美國西部的鄉村歌手在演唱中吸取黑人音樂的因素而逐漸形成。其中美國宗教歌曲,西部鄉村音樂,黑人音樂中的節奏成份和布魯斯音調等常融成一體。早期的搖滾樂多用吉他、鋼琴、鼓、薩克斯管等樂器伴奏,音調奮亢喧鬧,樂句簡單而不斷重複,節奏富有強烈的動力感,歌詞內容多為學校生活、愛情等。60年代起轉向反抗社會的主題。

爵士樂
 
爵士樂(jass music)——1870年美國南北戰爭之後,黑人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權利,這使得他們有可能把非洲那富有感染力的鏇律和複雜節奏的音樂以及即興的演唱和歐洲的樂制結合起來。其最早的產物是在正常拍子上進行的高度裝飾性鏇律的田野號子和自由化鏇律的靈歌。這二者都基於五聲音階的民歌又合成新的形式——日後成為形成爵士樂的重要因素之一——布魯斯。黑人音樂的流行,使白人都有興趣以所謂“墨面表演”的方式模仿他們的音樂。在紐奧良還出現了由小號、長號、大號以及黑管和鼓組成的大街樂隊,他們又把這一切與黑人的複雜節奏的舞步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爵士樂。

  狂 想 曲
 
狂想曲(rhapsady)——在希臘文里,rhapsady是指職業的史詩吟育者,尤其是指那些言詞不達意鋪張的熱狂詩人,這一詞亦指史詩中情緒較為自由奔放的朗誦部分。19世紀末,作曲家把這一用在一些具有史詩性、英雄性或具有愛國激情的器樂作品上。李斯特的20首匈牙利狂想曲的樂稱,用於那些發揚本民族英雄氣概的器樂曲上。

  敘 事 曲
 
敘事曲(ballade)——在拉丁文里,ballade一詞原意為舞蹈,但到了14世紀,無論是法文、德文還是英文都轉義為“敘事詩”或“敘事歌曲”了,或許早期階段的敘事歌曲確是有舞蹈表演相隨的以致於最後演化為成一個表示敘事舞蹈的辭彙:“芭蕾”。蕭邦首先採用了這種為游吟歌手所喜愛的詩體作為自己作品的標題,暗示了作品的敘事性質:可能蕭邦的靈感確實為某個才所激發,但作曲家希望聽眾從更其概括的高度理解他的作品,而不致使欣賞趣味為這某個具體的一個故事情節所囿。此後,弗蘭克、李斯特通訊布拉姆斯都曾用過敘事曲的標題,為自己作品命名,逐使敘事曲成為音樂會節目單上常見的一種體裁樣式。

協 奏 曲
 
協奏曲——原指16世紀義大利的一種有樂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別於無伴奏合唱。17世紀後半期起,指由幾件或一件獨奏樂器與一小型弦樂隊互相競奏器樂套曲。用幾件樂器者又稱“大協奏曲”,用一件樂器者又稱“獨奏協奏曲”。近代協奏曲為一件獨奏樂器與管弦樂隊協同演出的大型樂曲,其形式與結構為莫扎特所確立,通常包括三個樂章。


  牧 歌
 
牧歌,或田圓曲(pastorale)——在英語中,pastorale一詞既有“雙牧”又有“農耕”的意思,甚至還有“牧師”的意思,但按照我國音樂界的習慣,譯為田園曲,而把牧歌作為另一種合唱曲的鐸名了。相傳在古代的義大利,有牧羊人在聖誕節早上吹笛進城的傳統,加為是他們照料了基督的降生,甚至可以進一步地說,基督本身就是個好牧人。這種樂曲是用笛子演奏的,帶有搖籃曲的某些特徵,使人們想起種種關於聖嬰的故事,低音則是風笛式的長音,這使得樂曲顯得安祥而寧謐。這種牧歌漸漸變為帶有戲劇內容的一種劇院式的演出形式,它既有詩劇表演,又有音樂的穿插,或許我們又可譯作牧歌劇了。19世紀初,浪漫主義興起,對大自然的崇尚成為憤世嫉俗的一種表示,牧歌的形式又屢屢出現在作曲家們的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