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行長喝成“痴呆”的警示

  據1月30日《武漢晚報》報導,湖北某縣某銀行行長楊某經常出席應酬飯局,每次飲酒約半公斤左右,從慢性酒精中毒發展到早老性痴呆。近日,51歲的他因智力下降、行為反常、生活不能自理,住進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科。

  我相信,如果當初讓楊某在“行長”和“濫酒而痴呆”之間選擇,他一定不會選擇後者。但遺憾的是,這位行長實際上成了濫酒的犧牲品,成了濫酒的典型。

  銀行行長喝酒喝成了“痴呆”,它給更多的掌權者留下了深刻教訓。或許有後來者會發出諸如“禁酒令”之類的檔案、規定,時刻告誡自己和下屬。如果人人能引以為誡,則全國上下大小官員一年喝掉的“相當於兩個西湖的酒”、“兩個三峽大壩工程投資”的浪費,有望遏制。

  銀行行長濫酒喝成“痴呆”的警示意義不止於此。喝酒是人類幾千年的生活傳統,現在,喝酒更成了許多人習以為常的一種重要交際手段。酒風從北到南、從民間到官員、從商場到官場,似乎無所不在。而公款招待中的推杯換盞,更是平常現象。去年8月,滄州市一審計人員因接受被審計單位設宴招待,猝死酒店門前,即是官場應酬酒當先的極端例子。

  即使一些掌權者本人不貪杯,但經不住有人借酒席之名,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讓酒席中人個個爛醉如泥。更有一些居心叵測者借喝酒之名,在觥籌交錯之中深藏刀光劍影,推杯換盞之間讓人稀里糊塗地陷入圈套,行拉攏、行賄之事。一些酒後狀態的公職人員難免會把平常事辦得複雜起來,把好事辦成壞事。

  公款吃喝、迎來送往是當下一些人心照不宣的辦事規則。誰不遵從,就可能受到懲罰,被打入“冷宮”,“三次請吃不去,下次就沒人請了”;而遵守它,就可能被同化,既喝壞了黨風政風,又喝壞了身體甚至搭上性命。所以,要真正讓掌權者遠離酒杯,除了自己不貪杯外,最重要的是要割斷人際交往、公務往來中酒為媒的利益鏈條,確立廉潔、公平的辦事原則。

  行長應酬喝酒30年喝成“痴呆”雖是個案,但不無普遍警示意義。如果不從官場潛規則泥沼里跳出來,類似的悲劇就可能會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