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拒絕中國版《警察與讚美詩》

  美國作家歐·亨利有一個很有名的小說《警察與讚美詩》,敘述了一個讓人流著眼淚笑的故事。在冬天即將到來的時候,由於饑寒交迫,流浪漢蘇比為解決溫飽,想盡千方百計,企圖進入監獄,於是,到餐廳吃霸王餐、砸商店的櫥窗、調戲少婦、擾亂治安、行竊,一心想讓警察抓住他。

這個故事帶給人們是一種苦澀的笑,或者說是“含淚的笑”。但可笑的東西只是浮在它的表面,沉澱在它更深處的是一種悲哀。

無獨有偶,正當全國人民歡歡喜喜迎新年之際,南昌出現了蘇比的“中國版”。2月1日下午,南昌一67歲的流浪老漢當著保全的面,明目張胆地拿著扳手,非常“高調”地在大街上撬腳踏車鎖。被保全扭住後,他還挺樂,說:“我沒能力養活自己,看見人家過年有吃有喝的,我就想乾脆犯點事,到牢里去還能有飯吃。”

社會安定和諧,欣欣向榮,需要強有力的警察,但是,警察不是萬能的,面對一心想進監獄的人,警察除了如他們所願,依法送他們到想要去的地方,又能怎么樣?一個社會,一旦出現寧可蹲監獄以求得溫飽的現象,是非常危險的。

因此,除了警察,我們還需要“讚美詩”——引導人們向善的精神力量。俗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身皮。有尊嚴地活著比什麼都重要。一旦人們能確立廉恥心,將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和諧社會的實現,有賴於此。

小說《警察與讚美詩》里,對此有生動細膩的描述。蘇比挖空心思,都沒能讓警察找上他。他吃霸王餐,飯店侍應生只是把他暴打而不交給警察;他當著警察的面調戲婦女,可被調戲的對象是正在招攬嫖客的妓女。正當他智窮力竭之時,他聽到了從教堂里傳出的讚美詩:“靈魂猛然間出現了奇妙的變化。他立刻驚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經墜入了深淵,墮落的歲月,可恥的慾念,悲觀失望,才窮智竭,動機卑鄙——這一切構成了他的全部生活。頃刻間,這種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動萬分。一股迅急而強烈的衝動鼓舞著他去迎戰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駕馭自己的惡魔……”

引人向善的道德力量如此巨大,可以感化凶頑,能不著力倡導嗎?

當然,我們所說的道德力量不是宗教,而是“八榮八恥”這一新時期的主流價值觀和道德建設的標桿。道德是人區別於動物的特有社會屬性,是立身之本,是精神支柱,是維繫社會有效運行不可或缺的調節器。我們必須用鮮明正確的道德導向,喚醒公眾的良知,淨化人們的心靈,營造健康向上的風尚,減少和化解矛盾衝突,為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無形而有力的調控機制;以榮辱分明的道德規範,啟迪人們內省提高,升華思想境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創造必要條件。

不過,像南昌的那個流浪老漢,已67歲高齡,應該安享晚年。對這樣的平時靠拾垃圾為生,沒能力養活自己老者,就不是光憑道德力量能夠拯救了,需要完善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滿足他們衣、食、住、行的需要,為他們提供繼續生存下去的物質保障。

拒絕《警察與讚美詩》的中國版,嚴防蘇比在中國開子發孫,繁衍後代,警察、“讚美詩”、社會保障體系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