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申論》高分之“道”

近年來,我國公務員的申論考試通過借鑑國外先進經驗,引進案例分析的考察手段,難度越來越大,區分度越來越高。在2006年中央、國家機關錄取公務員的申論考試中,40萬考生只有一萬多人過關,過關率還不到10%。這是為什麼呢?概括能力不行?表達能力不行?還是準備的理論材料不足?華圖專家鍾老師認為,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關鍵問題在於對申論考試缺乏正確的認識,不懂得申論之“道”。

所謂“道”,指的是天地萬物運行的內在規律,《申論》之“道”就是關於申論考試的正確理念及其寫作規律。要想掌握《申論》之“道”,需要對《申論》的考試目的、寫作規律、評卷標準有一個準確而又深刻的了解,這是我們取得公務員申論考試成功的關鍵性前提。但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說明,這種理念和規律往往是不容易被人所把握。這是因為“道”往往和形而上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模式密切相關。因此,要掌握這些法則和規律必須首先從轉變思維方式入手。由於人們通常陷入一個思維定勢的怪圈之中,所以,形成一個關於《申論》的正確的理念及其相關的思維路徑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取得《申論》考試的高分,必須要實現思維方式的轉變和新的思維框架的建構,克服畏懼心理和思想誤區。

誤區一:申論考試就是寫作考試,老師輔導和考前準備不會有很大提高

在準備公務員考試的過程中,很多人都認為複習申論的意義不大,不會取得很大的提高。而熱衷於報名參加行政職業能力測試的輔導班,並把大量的時間用於練習“行測”的試題。實際上,這是關於申論考試最大的一個誤區。其實,現在的申論考試已經不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申論考試了,並不是單純的寫作考試,而是基於材料的案例分析,首先是一個大的材料分析題,然後才是寫作考試。

申論考試取得成功的關鍵是“用材料說話”。根據閱卷的經驗來看,如果沒有把三成熟的材料通過消化加熱到八成熟或九成熟,那么一切都是空話,因為第一題和第二題的答案往往都來自對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而不是自由發揮。同時,對策的提出也需要根據問題來回答。所以,要用解“行測題”的眼光來看待申論考試,而不是從單純寫作的角度來解決問題。
另外,申論考試的難點和重點就是提出對策建議的部分,這部分的內容並非無章可尋,根據解決問題的一般思維方式和現實的工作經驗,我們華圖概括出了萬能“十條”。這是迅速提高申論考試的關鍵技巧,也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制勝法寶。類似的經驗還有很多,這裡不再贅述,我們會在華圖的輔導班裡進一步講解。

誤區二:申論考試是個性化考試

關於公務員考試的這個理解是大錯特錯的。不可否認,公務員考試是選拔性考試,但絕對不是個性化考試。

(一)、從選拔人才的角度來說。公務員考試不同於選拔副處級、副廳級領導幹部的考試,它選拔的是普通的公務人員,可以說選拔的“庸才”,請注意,這裡的“庸才”絲毫不帶有任何貶義的色彩。這裡的“庸”是平和中庸的意思,“庸”不代表不優秀。實際上,中庸非常符合中國人的文化品格,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中“mean”,也就是“中庸”,是一種很大的美德。在公務員的隊伍里混,講的就是中庸之道,是不能有自由個性的,要夾著尾巴做人。大多數領導們喜歡的是那些處事要不熅不火,不急不躁,圓融練達,謙恭謹慎的部下。而相反,要是鋒芒畢露、出盡風頭,則是木秀玉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所以說,你可以有個性,但這種個性不屬於你,只能屬於你的上級或你的領導。

(二)、從申論考試的性質來看,申論考試是標準化和程式化的考試,而決不是求新求特的個性化考試。從閱卷的經驗來看,申論就是現代八股,要求你做四平八穩的大文章。從風格上來說,要平和、中庸、凝重、沉穩。申論在實質上就是比較活潑的公文文體。

誤區三:申論是寫雜文評論

申論是申而論之,有申辯、論述、論證之意,但是現代申論考試“在申不在論”,重點是要把案例提出的問題申述清楚,並且提出解決辦法。

有人認為,申論就是詞藻華麗、語言犀利、引經據典、旁徵博引的雜文評論。實際上這個問題非常大,這個誤區不但是廣大考生經常犯的錯誤,也是很多公務員考試輔導老師的誤區。

誤區四:申論是寫學術論文

有人認為申論是使用概念、範疇和嚴密的邏輯進行觀點闡述的學術論文。這也是大錯特錯的。學術研究和論證是社會科學的科研人員的本職工作,絕對不屬於普通公務員的業務範圍。

本信息由北京華圖公務員考試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