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鍛造中國富人的精神氣質

  歷史上,富人在中國一直聲名不佳。在個人修養上,中國人一直以“淡泊名利”、“不為五斗米折腰”為至高境界。對於富人,中國人創造了很多詞形容其道德敗壞,比如“為富不仁”、“無奸不商”等。

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撰文指出,中國企業正面臨企業社會責任的挑戰性考驗。那種資本無道德,財富非倫理,為富可以不仁的經濟理論和商業實踐,中國社會已經不能容忍。這番話,道出了絕大多數國人的心聲。

在當下的中國,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論調:“企業就是賺錢的”;“企業家應該一心一意搞經營”;“搞慈善是沽名釣譽、不務正業”。甚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當前在世界各國廣受推崇的“企業社會責任認證”是一種削弱中國產品競爭力的貿易壁壘。

要理解成思危副委員長這番話的中國背景並不難。成思危援引安監總局李毅中局長的話說,我國由於生產安全問題每天死亡320人,而一些礦難完全是黑心礦主與地方官員相勾結,無視礦工死活、非法開採所釀成的惡果。其他如蘇丹紅事件、環境污染事件、農民工欠薪事件等企業社會責任事件也時有發生。

這是資本的本來面目嗎?不是,而是特定時期、特定歷史背景下我們對資本的誤讀。資本和財富的背後是人,資本無道德,本質上是掌握資本的人缺乏道德。資本本身無善惡,決定資本善惡的,是使用它的人。企業作為現代社會中重要的經濟活動組織,其行為已經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只為了追求本企業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可以不顧其他人和組織的利益,那么社會必將陷入利益糾葛與爭鬥的混亂之中。正如公民要為社會承擔對於國家和社會的責任與義務一樣,“企業公民”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義務:比如保護環境、保證產品質量、保障員工福利等。

現實中不乏樂善好施,而且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富豪或企業家。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就立囑,將在去世後把幾乎全部財富捐給慈善機構救助窮人。前不久剛剛辭世的中國香港富豪霍英東先生也是一生情系慈善事業。然而,即便有很多這樣的楷模,還是有很多企業領導者和富人更願意相信財富無道德的說法,或許,逃避責任是人之本能。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約束制度,誰也不願意多承擔責任。

法律便肩負這一約束職能。完善的法律要使得違反社會責任、對社會利益造成侵害的企業組織馬上付出代價。比如污染環境的企業必須立即做出賠償,至於那些無視礦工死亡的企業,更要付出天價的賠償,直到讓其倒閉,讓老闆坐牢。當然,除了法律之外,還需要建立必要的制度緩衝。“企業社會責任認證”就是這樣一種制度,它督促企業在生產經營的各個方面進行自我檢視,如果達到各項指標,便能防患於未然。鄧小平說過,好的制度能夠讓壞人做不了壞事。講的就是制度的預防作用。

今後的中國,富人會越來越多。此前的富人,本該作為後來者的楷模,發揮帶動後富的作用,然而現實似乎表明,他們中的不少人,並不那么令人滿意。怎么鍛造中國富人的精神氣質,依舊是個嚴肅的時代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