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記者的操守捍衛媒體公信力

  2007年1月,蘭成長成為新年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一個“關鍵字”。我們首先痛心和憤怒的是一個生命被強行剝奪。

這個媒體聘用人員的殞命,也把我們的注意力帶到了那個黑金與公正相抗爭的環境中。目前,此案已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關注,真相亦正在調查之中。

本報今日推出深度報導,對山西大同的記者站亂象進行揭示。我們看到,在巨大壓力和誘惑交織下的新聞失真,在一些地方似乎有蔓延之勢。這讓媒體的公信力受到了嚴重的侵害。

媒體公信力既是媒體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今天社會言論環境的基本保障。面對金錢、商業利益甚至是巨大廣告利潤的誘惑,記者能否保持最客觀、公正的價值標準,真實準確地反映社會現實,行使輿論監督職能,已經成為他們和他們所服務媒體的生存發展之本。更重要的是,在日益複雜、多元的社會環境中,新聞工作者不但是實現公民知情權的重要一環,也是社會正義的一道重要防線。

然而,今日中國,每一個記者和媒體在媒體公信力建設的過程中仍然任重道遠。一方面,儘管新聞出版部門重新核發記者證,並且多次重申採訪活動和新聞報導的紀律,但是仍然有假記者或者媒體以各種名目聘任的人員存在。在過去的幾年中,在全國各地,假記者或者不具備採訪資格的媒體聘用人員,因為詐欺、敲詐勒索和非法經營被繩之以法的並不鮮見。

新聞事業是一個公共性很強的事業,而記者證只是一種基本的準入手段。在維護記者隊伍純潔性的過程中,僅僅依靠證件的準入是十分困難的。由於媒體在公眾中的公信力,許多單位和個人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很難單憑這種證件門檻進行約束。門檻準入之後,往往缺乏相應的監督。如果有關部門能夠將準入制度與後續監督職能更好地結合,此類問題可能會得到一定遏制。

另一方面,如果說假記者是中國媒體公信力的一個陷阱,那么部分記者在採訪過程中,利用職權之便對被採訪對象進行敲詐勒索、或者從事非法經營,進行有償新聞報導,則是中國媒體更加脆弱和敏感的神經所在。面對今天中國傳媒業界激烈的競爭,我們仍然要重申記者作為“無冕之王”的基本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

新聞是在記載歷史,當我們運用手中的筆來撰寫歷史開篇的時候,如何真實地呈現我們眼中的當代中國,真實記錄中國發生的每一個故事,從一個客觀公正的角度來看待中國的發展與轉型中遭遇的挑戰,成為記者責無旁貸的工作。

選擇這個職業,就意味著放棄了那些唾手可得的利益。而在利益與真實之間的博弈,是媒體公信力能否得以生存的關鍵。羅伯特·卡帕說,“如果你拍得不夠好,說明你離真相不夠近”,而當記者們直面真相的時候,不妨問一句,我們是用自己的利益來換取真相,還是用自己的操守來捍衛真相。

大同記者站亂象,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媒體公信力的危機。如果說一個社會中媒介的生存環境,也是這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那么記者的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則是保證社會信息真實規範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說,媒體公信力就是一個需要制度和操守來雙重維護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