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石油專營歷史的終結

  消除中國能源方面所面臨的尷尬境地,必須從國內能源行業的市場化改革入手,放鬆管制,讓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其中,把維護能源安全的任務更多地交給市場,交給包括國有、民營企業在內的更多的市場主體。

商務部近日發布了《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和《原油市場管理辦法》,中國將自2007年1月1日起開放中國原油、成品油批發經營權,這意味著石油“專營”將成為歷史,國內油品行業的市場化改革邁出重要一步。

中國的改革,無論是能源產品市場還是其他市場,正是在國家不斷放鬆對市場的管制過程中逐漸推進的。儘管這個過程中充滿了相關利益方複雜而又尖銳的博弈,但這一方向不會變化。改革的推進得益於兩個方面:一是外部的壓力。如此次兩個管理辦法的出台就是為了兌現加入世貿組織承諾,於2006年12月11日對外開放原油、成品油批發經營權。很顯然,來自外部的壓力,幫助中國打破了國家統一配置原油資源和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集中批發成品油的格局。

二是內部的動力。能源行業“錢”景廣闊,但國內高度壟斷的市場格局,嚴重擠壓了非國有企業生存和成長的空間,這些企業必然通過各種途徑要求放鬆管制、降低門檻進入能源行業。主管部門面臨的壓力也可想而知。最為重要的是,國家也發現,單靠國有壟斷企業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勢單力孤”,也是不可能的,解決能源安全也必然要通過市場化改革。

在國有壟斷企業一統天下的市場格局下,維護能源安全的重任“歷史地”,也是“人為地”單獨落到了國有石油公司肩上。但是,由於國有壟斷企業相當程度上扮演著公共服務角色,損失最小而不是利益最大是其首要目標:只要能夠維持穩定供應,價格不是問題。

由政府控制和國有壟斷企業專營,已經被實踐證明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國內的供需矛盾和國家能源安全問題。目前,扭曲的價格機制已經引起國內輿論的不滿。在半年之內國際原油價格大跌20多美元的時候,國內成品油價格卻紋絲不動。

儘管有關成品油定價高低的爭論仍在繼續,但這種扭曲的價格機制顯然已經難以維持。

中國兌現“入世”承諾的行為,也為非國有企業打開了一個進入能源行業發展的口子。有人說,這對民營企業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在筆者看來,如果沒有打破專營格局,民營企業即便想迎接挑戰都沒有機會,更談不上抓住機遇了。企業家是最理性的,我們沒有必要“杞人憂天”。政府要做的就是繼續放鬆管制、降低門檻。一個充分競爭的國內市場會自動矯正價格扭曲,解決供需矛盾。

實際上,國內改革的動向直接牽涉到中國對外能源政策的走向。中國的國有石油公司不能決定國際價格,卻可以利用強大的壟斷地位消化和轉嫁高成本。

因此,他們對國際價格的敏感性就大大降低了。對於他們來說,現貨交易要比期貨交易風險小得多。期貨市場瞬息萬變,國有企業的決策過程冗長而複雜,加之涉足期貨市場多空交易已有“前車之鑑”,使得把短線需求納入國際市場長線供需機制的願望難以實現。在國際價格處於歷史高位的時候,拋開國際市場,發展同能源生產國的雙邊關係乃至結盟以獲得穩定供應來源,就成為必然選擇。

也正因為如此,美國對中國更加重視“納入囊中的油田”而不是“靈敏而穩定的市場”耿耿於懷。越是如此,我們就越覺得不夠安全。越是覺得不安全,就越對國際市場體系沒有信心。越是沒有信心,與其他能源消費國之間的爭奪和衝突就越激烈。消除中國所面臨的這種尷尬境地,必須從國內能源行業的市場化改革入手,放鬆管制,讓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其中,把維護能源安全的任務更多地交給市場,交給包括國有、民營企業在內的更多的市場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