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規劃師考試城市規劃橋樑設計準則七

若橋面低於引道,則採取措施,不讓引道上水流到橋面上。
橋面排水的細部布置,應保證橋樑結構的任何部分不受排水系統及其泄漏水流的侵蝕。
7.0.6 橋面伸縮縫,應能適應橋端自由伸縮和受荷載後的角變,使車輛平穩通過。
伸縮縫應採用經久、耐用、防滑,易於維修和更換的材料和構造形式。
在多跨簡支梁間,可採用連續橋面,以減少伸縮縫。
7.0.7 梁式橋可按其跨徑、溫度變形長度和支點反力大小,選取不同的支座:
跨徑或溫度影響變形長度在10m以內者,可用多層卷材(如瀝青油氈)鋪墊或以1cm左右厚的橡膠板代替支座;10~15m可採用弧形切線鋼支座或板式橡膠支座;15~30m時鉸支座可採用弧形鋼支座,活動支座可用搖座,或兩者都用板式橡膠支座。當跨徑或溫度影響變形長度更大時,按反力大小用板式橡膠支座、盆式支座或球形支座。
各類支座應考慮:易於檢查和養護(包括防鏽、塗油、清除雜物垃圾),必要時更換,要方便,減少對交通影響。鋼支座應免受從伸縮縫中流下的雨水侵蝕。
各類支座,特別是板式橡膠支座不論上部構造坡度如何,支座均須水平放置(梁底、墩、台與支座的接觸面須呈水平)。
7.0.8 橋上設定照明燈桿或電車架空線桿時:若人行道淨寬小於1.5m,宜將燈桿或線桿置於人行道外側欄桿處;人行道淨寬大於1.5m時,可將燈桿或線桿置於人行道靠緣石處;也可置於分隔帶中。桿座邊緣距車行道路面(路緣石口)的淨距不小於0.25m。
7.0.9 橋上照明標準應高於兩端道路照明標準。道路照明標準應符合現行的《城市道路設計規範》有關條文的規定。
7.0.10 符合本準則第2.0.8條規定而設定的各項管線,應按下列要求布置。
(1)避免在橋樑立面上外露,以免有礙觀瞻。
(2)不宜設定在機動車道下。
(3)妥善安排各類管線,要求在敷設、養護、檢修時不得損壞橋樑。
(4)各項設施和管線,不得侵入橋面淨空限界和橋下通航淨空。 8 立體交叉——跨線橋和地道
8.1 一般規定

8.1.1 城市立交工程應按城市規劃中的總體要求並根據《城市道路設計規範》中的規定而設定。
8.1.2 在決定興建立體交叉後,立交的平面布置,選用立交結構(上跨或下穿),應按以下各條綜合分析:
(1)立體交叉宜按規劃一次興建,特殊情況下,其次要部分或近期不需要的部分可分期建設;
(2)要減少工程占用的土地及房屋拆遷;
(3)妥善處理街區間交通相互關係——解決好附近街區因建立交而帶來的交通問題;
(4)注意立交結構的建築造型,街景處理。橋下空間利用時要防止可能產生的對交通的干擾。注意對墩、台位置的特別要求;
(5)在決定立體交叉採用上跨或下穿結構時,要密切結合地形、地物、地質、地下水情況及地下工程設施等;
(6)對原有地上、地下管線的搬遷安排應妥善解決;
(7)要考慮設計中採用的施工工藝對周圍建築及現有交通的影響;
(8)要考慮規劃中的新建築對本立交工程的影響。
8.1.3 立體交叉的平面、縱、橫斷面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1)平面布置應與其相銜接道路的技術標準相適應,以滿足立交區域道路行車需要;
(2)縱斷面設計,應與其相銜接的道路技術標準相適應,並結合當地氣候條件、車輛類型及爬坡能力等因素,選用恰當的縱坡值。豎曲線最低點不宜設在地道(有頂蓋段)內;
(3)橫斷面設計,應與其銜接的道路技術標準相適應。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可設定分隔帶,以疏導交通;
(4)立體交叉區段的各種桿、柱、架空線網的布置,要注意保持該區段的整潔、開闊。跨線橋同第7.0.8條。地道引道的桿、柱以設定在分隔帶上或路幅以外為宜。立交區段的桿、柱橫向間距應與相連道路的桿、柱的橫向間距大致相同;
(5)立交橋、地道的上、下層之間一般應設定人行扶梯,可根據立交區段交通組織的需要確定位置、數量、用途(供一般行人用抑供管理、養護人員用),形式和造型應納入總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