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國家司法考試輔導課堂:刑法知識要點 2

  第三講 刑法的適用範圍

刑法的適用範圍,即刑法的效力範圍,是指刑法在什麼地方、對什麼人和在什麼時間內具有效力。刑法的適用範圍,分為刑法的空間效力與刑法的時間效力。

刑法的空間效力,是指刑法對地和人的效力,也就是解決一個國家的刑事管轄權的範圍問題。刑事管轄權是國家主權的組成部分。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無不在刑法中對刑法的空間效力即刑事管轄權的範圍問題作出規定。

一、刑法的屬地管轄

我國刑法第6條第1款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這是我國刑法關於空間效力的基本原則,它包括以下兩項主要內容:

1、“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含義

所謂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是指我國國境以內的全部空間區域,具體包括:(1)領陸,即國境線以內的陸地及其地下層,這是國家領土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2)領水,即國家領陸以內與陸地鄰接的一定寬度的水域,包括內水、領海及其地下層。內水包括內河、內湖、內海以及同外國之間界水的一部分,通常以河流中心線或主航道中心線為界。領海即與海岸或內水相鄰接的水域,包括海床和底土。根據我國政府1958年9月4日發表的聲明,我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里。(3)領空,即領陸、領水的上空。

同時,根據國際條約和慣例,以下兩部分屬於我國領土的延伸,適用我國刑法:(1)我國的船舶、飛機或其他航空器。我國刑法第6條2款還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2)我國駐外使領館。根據我國承認的《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的規定,各國駐外大使館、領事館不受駐在國的司法管轄而受本國的司法管轄。這些地方亦視同為我國領域,在其內發生的任何犯罪都適用我國刑法。除此之外,針對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在時間或地點方面存在跨國界等情況,我國刑法又進一步明確了屬地管轄的具體標準。我國刑法第6條第3款規定:“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這裡包括三種情況:(1)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均發生在我國境內,這是較常見的情況;(2)犯罪行為在我國領域內實施,但犯罪結果發生於國外,比如在我國境內郵寄裝有炸藥的包裹,在境外發生爆炸;(3)犯罪行為實施於國外,但犯罪結果發生於我國境內,比如在我國境外開槍,打死境內居民。根據刑法的規定,上述三種情況均適用我國刑法。

2、“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含義

我國刑法第6條在確立屬地管轄基本原則的同時,提出了法律特別規定的例外情況。這些“特別規定”主要是指:

(1)刑法第11條關於“享有外交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所謂外交特權和豁免權,是指根據國際公約,在國家間互惠的基礎上為保證駐在本國的外交代表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正常執行職務而給予的一種特別權利和待遇。享有外交豁免權的有關人員承擔著尊重我國法律、法規的義務,不得侵犯我國國家主權,違犯我國法律。一旦發生違法犯罪現象,我們當然不能聽之任之,而應通過外交途徑加以解決,諸如要求派遣國召回,宣布其為不受歡迎的人,限期離境等。

(2)刑法第90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適用本法規定的,可以由自治區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和本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制定變通或者補充的規定,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施行。”這是為了照顧少數民族習慣和文化傳統,切實保證民族自治權的行使,鞏固多民族國家的團結、穩定與發展。

(3)刑法施行後國家立法機構制定的特別刑法的規定,包括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若出現法條競合,按照“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處理。

(4)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作出的例外規定。由於政治歷史的原因,我國刑法的效力還無法及於港澳地區,這屬於對刑法屬地管轄權的一種事實限制。

二、刑法的屬人管轄

刑法第7條第1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第7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

根據上述規定,我國公民在我國領域外犯罪的,無論按照當地法律是否認為是犯罪,亦無論罪行是輕是重,以及是何種罪行,也不論其所犯罪行侵犯的是何國或何國公民的利益,原則上都適用我國刑法。只是按照我國刑法的規定,該中國公民所犯之罪的法定最高刑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才可以不予追究。所謂“可以不予追究”,不是絕對不追趕究,而是保留追究的可能性。此外,如果是我國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軍人在域外犯罪,則不論其所犯之罪按照我國刑法的規定法定最高刑是否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我國司法機關都要追究其刑事責任。這主要是考慮到對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域外犯罪管轄應從嚴要求。刑法第10條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法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這條規定,包括我國公民在域外犯罪的情況在內。這條規定表明,我國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其法律具有獨立性,外國的審理和判決對我國沒有約束力。但是從實際情況及國際合作角度出發,為了使被告人免受過重的雙重處罰,又規定對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處罰的犯罪人,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這樣既維護了我國的國家主權,又從人道主義出發對被告人的具體情況做了實事求是的考慮,充分體現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

三、刑法的保護管轄

刑法第8條規定:“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根據這條規定,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外對我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我國刑法有權管轄,但是這種管轄權是有一定限制的:一是這種犯罪按照我國刑法規定的最低刑必須是3年以上有期徒刑;二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應受刑罰處罰。當然,要實際行使這方面的管轄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為犯罪人是外國人,犯罪地點又是在國外,如果該犯罪人不能引渡過來,或者沒有在我國領域內被抓獲,我們就無法對其進行刑事追究。但是,如果刑法對此不加以規定,就等於放棄自己的管轄權,那些犯罪的外國人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對我國國家或者公民的利益進行侵害。因此,作出這樣的規定,是為了在法律上表明我們的立場,這對於保護我國國家利益,保護我國駐外工作人員、考察訪問人員、留學生、僑民的利益是完全必要的。此外刑法第10條對於在國外對我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的外國人也是適用的。

四、刑法的普遍管轄

刑法第9條規定:“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範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根據這一規定,凡是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中規定的罪行,不論罪犯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也不論其罪行是發生在我國領域內還是領域外,在我國所承擔條約義務的範圍內,如不引渡給有關國家,我國就應當行使刑事管轄權,依照我國刑法的有關規定對罪犯予以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