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國家司法考試輔導課堂:刑法知識要點 1

  第一節講 刑法的概念

一、刑法的概念與分類

刑法是國家的基本法律之一,是規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具體而言,刑法是以國家名義規定什麼行為是犯罪,並給犯罪人以何種刑法處罰的法律。

  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刑法,是指以國家名義頒布的規定犯罪與刑罰的一切法律規範的總稱,包括刑法典、單行刑法以及附屬刑法。其中,所謂單行刑法,是指為補充、修改刑法典而由最高立法機關頒行的、在形式上獨立於刑法典而在內容上又是專門規定犯罪與刑罰的一切規範性檔案。所謂附屬刑法,是指擁有刑事立法權的國家立法機關在制定的經濟、行政等非刑事法律中附加制定的體現國家對一定範圍內的特定社會關係加以特別調整的關於犯罪與刑罰的行為規範的總稱。附屬刑法中,刑法規範不是主體部分,而是具有附屬性。至於狹義的刑法,則是指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把規定犯罪與刑罰的一般原則和各種具體犯罪與刑罰的法律規範加以條理化和系統化的刑法典。

二、刑法的性質和任務

我國刑法第2條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鬥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民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根據這一規定,我國刑法的任務是打擊犯罪與保護人民的統一。

打擊犯罪與保護人民是手段與目的的關係。打擊犯罪是指採用刑罰即刑事制裁的方法,同一切危害國家安全的和其他的刑事犯罪行為作鬥爭。打擊犯罪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人民,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保護人民主要是指保護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公民的合法權益。具體地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嚴厲打擊直接危害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行為,這是我國刑法的首要任務。(2)保護公共財產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國有財產和勞動民眾集體所有的財產,是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是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保證。它們直接關係到我國政權和制度的鞏固以及社會生活的正常和繁榮,因而保護公共財產是我國刑法的重要任務。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是公民生產、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貫徹了憲法的原則。(3)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任務,也是我國刑法任務的重要內容之一。(4)維護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的保障,同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因此,維護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是刑法的一項重要任務。

第二講 刑法的基本原則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刑法的靈魂與核心,是刑法的內在精神的集中體現。現行刑法對刑法基本的原則作了明文規定,它對我國刑法的制訂與適用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罪刑法定原則

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和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是罪刑法定的基本含義。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要求是:(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罰必須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規定,不允許法官自由擅斷。(2)實定化,即對於什麼是犯罪和犯罪所產生的具體法律後果,都必須作出實體性的規定。(3)明確化,即刑法條文必須文字清晰,意思確切,不得含糊其詞或模稜兩可。

我國1979年刑法沒有明確規定罪刑法定原則,相反卻在其第79條規定了有罪類推制度。1997年修訂後的刑法從完善我國刑事法治、保障人權的需要出發,明文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並廢止類推,成為刑法典修訂和我國刑法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修訂後的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這一原則的價值內涵和內在要求,在修訂後的刑法中得到了較為全面、系統的體現。尤其是刑法修訂後的新增罪名,不僅反映了罪刑法定原則規範詳備的要求,而且本身也加強了罪刑法定原則在刑事司法實務中的可行性。

二、 平等適用刑法原則

平等適用刑法原則也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國憲法確立的社會主義法治的一般原則。這一原則要真正取得效果,有必要在各個部門法律中得到貫徹執行。鑒於我國司法實踐中適用刑法不平等的現象在現階段還比較嚴重,刑法第4條明確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基本含義就是;就犯罪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應當受到法律的追究;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規定的特權;對於一切犯罪行為,不論犯罪人的社會地位、家庭出身、職業狀況、政治面貌、才能業績如何,都一律平等地適用刑法,在定罪量刑時不應有所區別,一視同仁,依法懲處。就被害人而言,任何人受到犯罪侵害,都應當依法追究犯罪、保護被害人的權益;被害人同樣的權益,應當受到刑法同樣的保護;不得因為被害人身份地位、財產狀況等情況的不同而對犯罪和犯罪人予以不同的刑法適用。

三、罪刑相適應原則

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犯多大的罪,就應當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法院亦應判處其相應輕重的刑罰,做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罰當其罪,罪刑相稱;罪輕罪重,應當考慮行為人的犯罪行為本身和其他各種影響刑事責任大小的因素。

我國刑法第5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根據這一規定,首先,刑事立法對各種犯罪的處罰原則規定,對刑罰裁量、刑罰執行制度以及對各種犯罪法定刑的設定,不僅要考慮犯罪的社會客觀危害性,而且要考慮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其次,在刑事司法中,法官對犯罪分子裁量刑罰,不僅要看犯罪行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結果,而且也要看整個犯罪事實包括罪行和罪犯各方面因素綜合體現的社會危害性程度,實現刑罰個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