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司法考試衝刺階段重點難點(民法學)之繼承

  一、繼承權的喪失,注意喪失情形有各種細節。

繼承權的放棄是繼承人表示自己放棄繼承權;繼承權的喪失是法律剝奪繼承人的繼承權。

繼承權的喪失,又稱為繼承權的剝奪,是指在發生法定事由時,取消繼承人的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資格。繼承權喪失的情形既適用於法定繼承,也適用於遺囑繼承。

根據繼承法的規定,繼承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喪失繼承權:

(一)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

要求主觀上具有殺害被繼承人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非法剝奪被繼承人生命的行為,不考慮結果是既遂還是未遂。

(二)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的

要求主觀上有爭奪遺產的動機,如果出於其他動機,則不得剝奪其繼承權。

(三)遺棄被繼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繼承人以後確有悔改表現,而且被虐待人、被遺棄人生前又表示寬恕的,可以不確認其喪失繼承權。注意“遺棄被繼承人”沒有“情節嚴重的”要求,而“虐待被繼承人的”,則要求“情節嚴重的”。

(四)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的

根據有關的司法解釋,侵害了缺乏勞動能力又無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利益,並造成其生活困難的,屬於情節嚴重,應依法喪失繼承權。

當繼承人具有喪失繼承權的法定事由時,其繼承權依法當然喪失。如果喪失繼承權的法定事由發生於繼承開始以後的,其喪失繼承權的效力應溯及至繼承開始之時。

[特別提示]

在前述兩種情形中,即使被繼承人立有遺囑,在遺囑中將財產指定由上述情形的繼承人繼承,也應當確認遺囑中的相關內容無效。

二、法定繼承、代位繼承、遺囑繼承。在法定繼承中了解繼承人的順序,遺囑繼承中了解遺囑的種類及效力。

(一)、法定繼承的順序

繼承開始後,並非所有法定繼承人都同時參加繼承,而是按照法律規定的先後順序參加繼承,順序在前的法定繼承人優先參加繼承,只有在沒有前一順序的繼承人繼承時,才由後一順序的繼承人繼承。同一順序的繼承人之間,則無先後次序。

我國繼承法把法定繼承分為兩個順序: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

(二)、遺囑的形式

遺囑有五種法定的形式(《繼承法》第l7條):

1.公證遺囑

公證遺囑是指由遺囑人親自申請,經國家公證機關辦理的遺囑。公證遺囑的證明力最強、證據效力最高。自書、代書、錄音、口頭遺囑,不得撤銷、變更公證遺囑。

2.自書遺囑

3.代書遺囑

4.錄音遺囑

代書遺囑、錄音遺囑、口頭遺囑都須有兩個以上的見證人在場見證。

5.口頭遺囑

口頭遺囑必須在緊急情況下,才可以立遺囑,危急情況一旦解除,凡是能夠用書面或者錄音形式立遺囑時,他的口頭遺囑直接可以轉化為無效。

代書遺囑、錄音遺囑、口頭遺囑都須有兩個以上的見證人在場見證。法律要求見證人必須能客觀公正地證明遺囑的真實性。因此下列人員不能作為遺囑見證人:

(1)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

(2)繼承人、受遺贈人;

(3)與繼承人、受遺贈人有利害關係的人。包括繼承人、受遺贈人的父母、子女、配偶等近親屬,以及繼承人、受遺贈人的債權人、債務人、共同經營的合伙人等。

(三)遺囑的效力

1.無效遺囑

一個遺囑如果不符合上述條件,則遺囑不發生法律效力,即遺囑無效。根據《繼承法》的規定,無效遺囑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

(2)受脅迫、欺騙所立的遺囑;

(3)偽造的遺囑;

(4)遺囑被篡改的,篡改的內容無效;

(5)遺囑沒有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的,對應當保留的必要份額的處分無效;

(6)遺囑人以遺囑處分不屬於自己財產的部分內容無效。

三、遺贈、遺贈扶養協定。了解遺贈、遺贈扶養協定的性質與生效時間。

(一)遺贈的概念

遺贈,是指公民以無償方式將個人財產的一部分或全部贈給國家、集體或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並於遺贈人死後發生法律效力的單方民事行為。在遺贈關係中,立遺囑人稱為遺贈人,接受遺贈財產的人稱為受遺贈人或遺贈受領人,遺囑中指定贈與的財產為遺贈財產或遺贈物。受遺贈人在遺贈生效時必須是活著的人,如果受遺贈人先於遺贈人死亡(法人、社團在遺贈人死亡前解散),則遺贈不生效。

(二)遺贈與遺囑繼承的區別

遺贈和遺囑繼承都是被繼承人以遺囑處分遺產的單方民事行為,都須具備遺囑的有效條件才能生效。但兩者又有如下區別:

1.主體範圍不同

接受遺贈的主體只能是法定繼承人以外的國家、集體或自然人;而在遺囑繼承中,接受遺囑繼承的主體只能是法定繼承人範圍以內的人。

2.表示接受或者放棄權利的規定不同

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後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而在遺囑繼承中,遺囑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繼承開始後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

(三)遺贈扶養協定的概念

遺贈扶養協定,是指遺贈人(亦稱受扶養人)與扶養人之間訂立的關於扶養人承擔遺贈人生養死葬義務,遺贈人的財產在死後歸扶養人所有的協定。遺贈扶養協定必須採用書面形式,其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公民與公民簽訂的遺贈扶養協定;另一種是公民與集體所有制組織簽訂的遺贈扶養協定(《繼承法》第31條)。

(四)遺贈扶養協定的法律特徵

1.遺贈扶養協定是雙方民事行為

它既為協定,則應當由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

2.遺贈扶養協定的主體有一定限制

3.遺贈扶養協定在遺贈人生前一經簽訂即發生法律效力,扶養人必須按協定履行扶養遺贈人的義務。但遺贈人履行將遺產轉移給扶養人的義務,則必須在其死後才能實現

4.遺贈扶養協定是雙務的、有償的、諾成的、要式的民事行為

5.遺贈扶養協定的效力優先於遺囑和法定繼承

四、遺產。主要掌握如何確認個人財產,以及個人債務的清償。

(一)遺產的概念

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遺產僅指依法可以繼承的財產權利,不包括財產義務。

自繼承開始,遺產即歸繼承人;繼承人為數人時,各繼承人共同繼承,對遺產享有共有權。這種共有狀態無論經過多長的時間,共有人都有權請求分割共有遺產。在形成共有後,當事人在分割共有財產(即遺產)時,排斥某一共有人(即繼承人),應視為侵犯共有權,而非侵犯繼承權。

(二)認定遺產應注意的問題

1、遺產與共有財產的區別

遺產的範圍只限於被繼承人生前個人所有的財產。共有財產包括夫妻共有、家庭共有、合夥共有等財產。當被繼承人為共有財產的權利人之一時,其死亡後,應把死者享有的份額從共有財產中分出。我國《繼承法》策26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財產,除有約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遺產,應當先將共同所有的財產的一半分出為配偶所有,其餘的為被繼承人的遺產”。

2、遺產與保險金、撫恤金

被繼承人生前和保險公司簽有人身保險契約,如果在契約中投保人已指定了受益人,被保險人死亡後,則由契約所指定的受益人取得保險金並享有所有權。保險金因死者生前不享有所有權,故不能作為死者的遺產。如果沒有指定受益人或者指定被繼承人為受益人的,則被保險人死亡後,給付的保險金屬於死者的遺產。

撫恤金分為傷殘撫恤金和死亡撫恤金。如果是傷殘撫恤金,則被繼承人生前取得的撫恤金屬於遺產,而死亡撫恤金則是國家或死者生前所在單位等給予死者家屬的精神關懷和物質幫助,不是死者生前的個人財產,故不能作為遺產。

(三)被繼承人的債務清償

1、被繼承人債務的確定

在確定被繼承人的債務時,應當注意區別被繼承人的債務與家庭共同債務。家庭共同債務是基於家庭全體成員共同生活的需要而欠下的債務。無論以誰的名義欠下的家庭共同債務,都應以家庭共同財產償還。如家庭共有財產不足清償時,則由家庭成員分擔償還責任,其中應由被繼承人償還的部分,應列入其個人債務之中。

2、清償被繼承人債務的原則

(1)繼承人清償被繼承人債務,以接受繼承為前提條件,如果繼承人放棄繼承,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不負償還責任。

(2)限定繼承原則

接受遺產的繼承人對被繼承人的債務的清償僅以遺產的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部分繼承人不負清償責任,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除外。

(3)保留必留份原則

清償被繼承人債務時,不得取消繼承人中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必要的遺產份額,而應為其保留適當的遺產。

在遺產已被分割而未清償遺產債務的情況下,如果既有法定繼承又有遺囑繼承、遺贈的,首先由法定繼承人用其所得遺產清償債務,不足清償時,剩餘的債務由遺囑繼承人和受遺贈人按比例用所得遺產償還;如果只有遺囑繼承和遺贈的,則由遺囑繼承人和受遺贈人按比例用所得遺產清償遺產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