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陶藝的創作與欣賞

  人類固然喜好精緻優美的東西,然而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有著一股回歸自然的渴望,因為人本來就是來自自然;柴,火,燃燒,土這些東西本是大自然中最普遍,與我們最親近的東西。柴燒陶所呈現的肌理,色澤的最初大自然印象,柴燒藝術家所追求,自然與人的對話形式中,找到足呼喚心靈回歸的方式。否則大可從純粹雕塑中得到造形,肌理與色彩的表達自己,不必勞師動眾,費盡苦心。顯然火痕,落灰,過程,所代表的走回大自然的情懷,是沒有任何素材可以取代。


柴燒陶藝基於以上的特點,反而具有先天上某些程度的限制,因為柴燒陶本身己經具有很強烈視覺和心理的張力,以至表現故其它議題時,在往很難突顯應有的焦點。再者,柴燒的語言屬性粗獷而溫暖,具有親和性與感染力,以至於表現的主題也多少會被拘限,從另一方面看,作者反而可以好好運用這個屬性,充分展現一種適合於柴燒燒成的創作題目。另一個原因則是燒成的掌握度極難,不易達到創作上所要求的準確度。其複雜性,專業性,勞動性非常之高,陶藝家時常為此吃盡苦頭,以致於多數的柴燒陶藝家並不熱衷於雕塑類型的作品,而樂於在器形的範疇里探討柴燒本身的意境和內涵。撇開以上這些抽象的議題,讓我們回到具體的形, 色,質的層面上來探討:


  1.火的部分:我們首先應了解到窯火的方向性,窯火是如何的坯與坯之間竄流,沖刷,使作品成為窯內狀況的忠實記錄者,可以了解到如何來詮釋作者對火的觀念,像燒窯的爐壓的輕重,火力的強弱,氣氛的清濁,火候的深淺,火徑的設計安排等等,所映烙下來的效果是布局變化,層次,質感,留自,色澤等,嚴謹而論這些只不過是它的表象而己,更重要的是由它們所構成自然美與真誠的素質。柴燒作品的定義從選土,成形,窯技到排窯,燒窯,都在要親自參與操控下所完成,才能算數,必須確立創作的基本精神,而且無論是觀賞或是作者都應慎重的去探究和要求。


  [火]的特質在個別作者的心目中,各有其輕重,觀念與作法也大異其趣。 有的陶藝家只不過藉由火韻來強調他對土的觀念。有的就非得多燒個幾天不可,以達到一種強烈落灰覆蓋的效果。個別的燒成目標也有所不同;坯體上釉,讓自然落 灰與釉色共熔;高溫時投鹽效果;作品放置火腔內做成燜的效果;有的偏好半熔的 落灰;有的追求高溫土胎的變化。


2.土的部分:一般,坯體都是不上釉赤裸的入窯燒制,因此土的經由木材煉燒的作用,呈現出來的胎質肌理,常是欣賞的重要部分。在熟知火和窯的特性之下,讓土和火淋漓盡致的的對話。土的內涵,不僅僅是選取那一種土礦或調配出適合的質地和色澤來作為材料,應更積極地把土的內在生命力釋放出來,讓土以它豐富的面貌來迎合火的呼喚,而不是背動地承受落在及火痕的覆蓋,因為柴燒藝術本是多元陶藝之一,其明顯的特點是看到土的真實面貌。


3.造形部份:造形是視覺藝術中的最基本的條件,尤其是立體的作品,其比例,線條,空間,動靜,均衡感,節奏感等等,都是應該被要求的部分,就像其他媒材創作一般,造形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柴燒的範疇,火、落灰和土是幻化造形,完成作品的基本條件,它們必須完整地互利互榮,缺一不可。


4.內容:作者傳達的東西是謂內容。觀賞者所感受到的心裡解讀亦是內容。無論作者所呈現的是工藝手段或是藝術範疇,都應該真誠的去傳述,創作者的技巧、思想,觀念及感情。要求屬於自己的自由、成熟、真誠、明確的整體表現。 陶藝是一種勞力密集的工作,柴燒更是考驗著體力,耐力,技藝,觀念的藝術,然而陶藝家為何仍然選擇這個方式來創作,除了回應柴燒的魅力,重要是能抒發藝術家的內在熱情與體驗極致創作的樂趣,藉此柴燒過程之中,體會生命里不可言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