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準則依然體現中國特色與國際準則差異縮小

  本次準則修改的重中之重是會計核算採用公允價值作為會計計量,從而更好地體現會計信息對於投資決策的實用性。 

事實上,公允價值的如何取得,以及如何確保其可靠性,一直是個難題。考慮到中國市場發展的現狀,本次準則體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方面採用了公允價值。 

 

權益結合法推動資產重組 

我們知道,合併準則對很多進行資產重組的公司影響較大。目前中國的企業合併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例如:中央、地方國資委所控制的企業之間的合併;或者同一企業集團內兩個或多個子公司的合併等,合併對價通常不是雙方討價還價的結果,不代表公允價值。只有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包括吸收合併和新設合併,可能存在雙方認可的公允價值。 

新準則規定:對於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原則上應按照權益結合法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這表明今後我國上市公司發生的企業合併很多都可以按照權益結合法來處理。 

從實證看,被並企業的總資產在評估後均有較大幅度的增減,而權益結合法“無視”這些增(減)值的存在,在賬面上不體現這些增(減)。2004年1月30日,tcl集團完成對tcl通訊的吸收合併,實現整體上市的時候,tcl集團對該次合併的會計處理就是採用了權益法。 

有學者計算,因為tcl集團使用權益法處理合併業務,沒有計算合併產生的商譽,其淨資產比購買法下減少14.08億元,占tcl集團淨資產比例為22.55%。同時,淨利潤比購買法下多0.63億元。加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權益法下2003年上半年淨資產收益率較購買法高出58.09%。如果剔除ipo的因素,兩種會計方法下淨資產收益率的差異更加明顯了,權益法下比購買法下高出96.43%。 

實際上,在沒有企業合併會計準則的情況下,我國上市公司不成文的慣例是,以換股方式支付對價及採取吸收合併的方式進行企業合併的,一般都採取權益合併法;其他的企業合併都採取購買法進行合併。因此,過去大多數上市公司收購企業都採取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
 由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尚未完成,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權還沒有明確的市場定價,公司股權價值的市場價格還不是很容易取得。在這種背景下,新準則要求的權益結合法,因為不需要採用公允價值,其易於操作的優勢將越發明顯,有利於推動我國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 

謹慎使用公允價值 

投資性房地產準則是一項新準則,用於規範土地、房產中專門用於投資(而不是自用)項目的處理。 

準則要求:在會計報表中將單列“投資性房地產”項目,會計處理可以採用成本模式(與固定資產差異不大)或者公允價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為主導。同時規定:如有活躍市場,能確定公允價值並能可靠計量,也可以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不計提折舊或者減值準備,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新準則體現了對公允價值的謹慎使用原則。但這與以公允價值為主導的國際會計準則,還是有一定的差異。 

不過,新準則給企業以及審計師還是提出了一個比較大的挑戰,怎么樣來判斷公允價值的確認方法是否恰當,公允價值的確定是否合理,將成為投資性房地產後續計量是否合理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