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深圳海洋城市的內涵

前年公布的中國21世紀初發展綱要里,在談到“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時指出,首先便是經濟快速增長與資源大量消耗、生態破壞之間的矛盾。  那么,我們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更應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首位,因為對於城市的未來歷史,還是未來的國民生存都是深刻而直接關聯的。

我們如此熱衷地希望把深圳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國際化的海洋城市,其主要目標就是充分利用深圳東部海洋的天然空間,以及海岸一系列的生態資源,為城市創造一個優質的“外圍”生態環境,以便提高深圳未來城市的綜合環境質量。

那么,深圳未來海洋城市的關鍵性內涵是什麼?顯然,它並非是簡單地把城市建在海邊,便可實現優質的城市環境目標,我們還要努力使“另一個”空間形成具有豐富生態內涵的環境特徵。

為了實現海洋城市建設的“初衷”,我們必須在城市的“內部”建設上,努力創造一個高質量的生態環境,從而實現內外呼應的、具有實質意義的全面優質的海洋城市目標。

為此目標,我們應該側重思考——海洋城市建設的如下生態環境建設問題。

首先,全面規劃未來城市用地範圍內的“原生資源”:內湖、河流、近岸島嶼、半島等,全面規劃近岸山體的“原生”植被,努力保留、整理這些“原始”生態資源,使得這些“原生”資源,在未來的海洋城市中,形成較為“完整”的生態系統。

其次,在環境建設的具體行為中,努力建設城市內部的“水系”。“系”:即盡力形成自然單元素(如“水”)的內部“自循環”,或形成自然多元素之間(如水、土、植物、生物等)的綜合循環。

建設城市內部的水系,就是儘量把現有的原生河流、內湖、與海之間——通過“人為”,使之相互溝通,形成“水”之間的“自循環”系統。

其三,形成城市內部的“植物系”。即努力保留城市內部的“原生”植被:山體植被等,新建城市樹林(上海要在未來十年里,建成200萬畝的城市樹林)等,努力使之構成一體、相互呼應,從而形成較大規模的城市綠色空間,實現以生態原色為主的海洋城市主色調。

其四,形成城市內部的“生物系”。當水、土、植物形成有機關係之後,水中的水生物、灌木中得蟲類、樹林裡的飛鳥等,便可形成城市中的“生物系”。

其五,形成城市內部的“綜合生態系”。即努力使得上述的“水系”、“植物系”、“生物系”共同構成有機的關係,便可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鏈”,構成良性生態循環,從而改變城市的色彩、氣候、空氣、水源等,進而構築一個“純淨”的、充滿生機的城市生態空間環境。

為了實現“真正意義”的生態環境,我們不要輕易拒絕野草、野樹、野生蘆葦,不要過多地“修改、重建”原來的河岸、湖岸、山體——北京某著名的河流,用混凝土築起河岸,本以為作了一件好事,但生態環境專家則評價說,這其實破壞了生態。因為,水、土、植物之間的有機關係被“割斷”了。

為了實現“真正意義”的生態環境,我們在建設公共空間時——公園、廣場、主幹道、城市板塊之間的隔離帶、城市功能分區之間的隔離帶、各類大小街區等,應該努力建設——能夠支持城市整體生態環境質量的“環境”。

我們應該能夠實現海洋城市的目標。

因為,我們首先具備了“海”——這一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