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景觀應重視中國園林文化張揚

園林藝術是我國的國粹,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中國園林象詩,因為它含蓄;中國園林象畫,因為它耐看;但中國園林既不是詩,也不是畫,而是傳承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由自然和人工巧妙結合的生命體,一年四季都蘊涵著勃發的活力。應該說,世界上園林的樣式和風格很多,但真正能體現“可持續發展”和諧理念、體現藝術和自然結合而不留斧痕的恐怕首推中國園林了。地處江南水鄉的上海具有健康發展中國園林藝術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城市建設蓬勃發展的上海,無論公共綠地,還是房產中的景觀工程,都難覓中國園林藝術的蹤影。

國際大都市的建設應有“個性”

上海不應僅僅滿足於經濟都市的地位,還應大力打造文化都市,注重“文化力”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只有建設經濟都市與建設文化都市並重,上海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級大都市。沒有個性的城市就是沒有文化的城市。綜觀世界名城,泰國曼谷為“佛廟之都”;法國巴黎是“博物館之都”;義大利威尼斯稱之為“水城”;俄羅斯的莫斯科是“圖書館之都”;美國波士頓既是現代工業城市,又是擁有哈佛、麻省的“文化之都”。這些城市性格鮮明、特點突出,沒有人懷疑它們文化都市的地位。和這些文化都市相比,上海所謂的都市文化里似乎多了幾分小氣,多了一些對科技的炫耀,卻缺乏深厚的人文氣質,多了一些現代性的浮躁,而少了一些傳統性的凝重。上海原先已具鮮明文化特徵的里弄文化、江南園林文化所存無幾。這與努力成為現代化、國際化、時尚化,形成濃厚人文精神的發展目標極不相符。

“海納百川”的文化定位應有“核心”

“海納百川”作為上海文化定位無可厚非,但“海納百川”不等於有著各種各樣洋名的樓盤或別墅群,不等於綠地景觀也按“洋”度身定做;不等於到處是大幅草坪、幾何花園;不等於洋式的、印象派的、甚至莫名其妙的雕塑或塞納河畔、倫敦塔下的世界名勝等不倫不類的東西充斥大街小巷;更不等於不根據地域、氣候、土地差異,隨處種植所謂的“異域名貴植物“。”海納百川”應有自己的“核心”,而這一“核心”毫無疑問地應該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容納並蓄”。

綠地景觀的發展應有“母體”

義大利新理性派的阿爾多羅西在其洋洋大觀的《城市建築學》一書中認為:城市是由它的標誌和母體組成,二者缺一不可。標誌可以更改,但母體卻始終隱藏於人們的頭腦中,成為閱讀和識別城市的重要基礎。不容置疑,上海綠地景觀建設的“母體”應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東方園林藝術”。因為:
綠地景觀也反映和表達社會各種價值觀,包括哲學、經濟和美學等觀念;在崇尚和諧發展的今天,難道我們的城市想削弱這些與生俱來的本土價值觀嗎?

  綠地景觀應引導人們的生活模式。“忠孝兩全”的倫理思想、“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生活意境是現代中國人值得張揚的生活模式。難道我們是想推廣“無中心即多中心”的生活理念嗎?
綠地景觀有自己的語言體系,它開拓了一條人際對話的重要渠道。儘早確立上海綠地景觀語言,可以幫助人們閱讀加深對中華民族或上海地域整體文化的了解。

  綠地景觀的營造方式和職業特點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社會人際關係發展的目標。上海人際關係發展的方向就應是中國園林所表達的“和諧自然”。在上海現代化的進程中,多一點文化思考,讓上海的綠地、景觀工程多一些中國文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