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評估守規矩者生意少

核心提示:資產評估的水有多深

風水球專利技術的持有者張先生,在融資過程中先應投資公司要求掏了近3萬元進行資產評估,最終卻被投資公司拒絕。很多資產排名曾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富翁,在其迅速致富的道路上都藉助資產評估作弊。資產評估業,在專業媒體上多被用“黑幕重重”、“混亂不堪”等形容。評估業真的有這么“黑”?日前記者進行了調查。

■典型案例

評估公司電話巧?美國公司“中國造”?

我是不是上套了

●第一天與投資方簽訂意向書,第二天就有評估公司主動上門。交了2.9萬元評估費後,120萬美元融資也泡湯了。

51歲的河北農民張先生是“玻璃風水球”製作技術的所有者。2005年5月,張在北京參加了一個投資洽談會,會上一位自稱是美國某投資公司經理的路先生表示欲投資張先生的風水球項目。雙方後來很快商定技術轉讓費為120萬美元,並簽訂了投資意向書。但是路經理要求張先做無形資產評估,待評估報告結果出來後才能確定是否投資。

就在張先生拿到投資意向書的第二天,一家北京的資產評估公司主動找到了他。急於融資的張先生在交付了2.9萬元評估費後,2005年8月評估報告終於出來了。與此同時,投資方卻通知張先生:由於市場前景不看好,投資計畫無法實施。

120萬美元融資就這樣瞬間消失了?張先生震驚之餘,回想起與投資公司和資產評估機構打交道的整個過程,才感到有些疑點,覺得自己有可能被人家聯手給蒙了:首先是評估公司怎么這么巧,在他與投資方簽訂意向書的第二天就打來了電話?其次是這家美國的投資公司只在海淀區一公寓租了兩間房子,擺著3台電腦,總共4名工作人員,都是中國人。“當然我只是懷疑,目前沒有證據證明這裡面有套。”

●●權威分析:

又一不入流的騙局

“這件事情確實令人生疑,有些小評估公司使用過這種手段。”聽了記者的講述,北京註冊會計師協會副秘書長孫燕紅說。

中和資產評估公司董事長、中國註冊資產評估師楊志明說:“我們公司也時常接到一些所謂某國投資公司尋求合作的電話,大致內容是說自己手上有些申請投資的客戶,可以介紹給評估公司,然後評估公司收取了評估費後再給他們一些好處費。當然我們一向是拒絕的。”

“這裡面肯定有套,投資公司一般本身就有市場調查,該投多少錢心裡早有個大概的數,哪用的著上來就主動要求資產評估?”北京名牌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靜還沒聽完記者的講述就斷言。王靜說:“這不過是一種很低檔次的騙局,根本不入流。”

■評估揭秘

一夜暴富找捷徑推卸責任有藉口

高估低估錢作祟

●為獲得、騙取銀行貸款或取得上市資格圈錢,資產往往被高估;為侵吞國有資產,企業負責人則勾結中介進行低估。

手段1:高估騙取銀行貸款

據一些經濟類專業媒體報導,上海首富周正毅通過一種滾雪球式的借貸遊戲,使得自己所謂的150億身家和900公頃的土地儲備,來之全不費功夫。周正毅的財技手法主要是落在“土地”和“貸款”兩大工具上。“打個比方:他先以100元買一塊地,然後找相熟的資產評估所將其價值高估至200元,再抵押給銀行換取貸款;接下來以這200元的銀行資金再購入同值的土地,重複以上的步驟賺取400元的貸款,如此類推,手頭資金由400、800、1600不停地遞升。”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2003年初,曾排入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山西海鑫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李海倉被害。李海倉死後引出的海鑫鋼鐵集團為了取得銀行抵押貸款,不惜找審計師事務所,將2000萬的資產評估為3000萬等事件,卻給他這個財富英雄抹上了黑。

2004年,四川東方資產評估事務所的三名評估師因“出具證明檔案重大失實罪”被判刑。案由是這三名評估師為委託方四川泰港實業公司作出了總價值4.93億元的虛高評估結果,委託方據此向金融機構騙貸1.66億元。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評估師告訴記者:在某些騙取貸款的違法操作中,評估公司很容易用“顧客沒有提供準確數據和資料”、“評估方法採用不當”等理由推卸責任,銀行工作人員也可以用“我依據的是評估結果”的藉口推卸自己審批方面的責任。

手段2:高估上市謀圈錢

記者在對中和資產評估公司採訪時,楊志明董事長多次提到了“麥科特”事件。

據報導,2000年7月21日,麥科特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股票,並於8月7日上市。但僅過了3個月,中國證監會就對麥科特利潤虛假問題立案調查。並查明麥科特為達到上市規模,將虛構利潤9000多萬港元轉為實收資本,並偽制會計憑證、會計報表、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

對在麥科特上市過程中,由會計師、評估師、律師及券商出具的審計報告書、資產評估書、法律意見書及發行申報檔案,中國證監會發言人一概給出了“嚴重失實”的結論。廣東大正聯合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因涉嫌在麥科特公司造假上市一案中提供虛假報告,被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取消了在省內各級法院的年度委託評估資格。

手段3:低估侵吞國有資產

據新華社報導:雲南省下關茶廠2003年擬以3000萬元的資產評估價協定轉讓國有產權,而對方不接受,2004年進入產權交易中心拍賣,成交價達8100萬元。

重慶市某區一家價值5000萬元的國有企業改制,被中介機構低估為400萬元,最後以200萬元就出售了。經該市有關部門查處,原企業負責人與當地政府兩個部門的個別領導及中介機構內外勾結,侵吞國有資產,其個人在改制後的企業中占80%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