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問題泛濫引發矛盾修憲有效遏制危害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土地徵用制度改革成為憲法修正案草案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原憲法規定的“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用”,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 
雖然改動的字數很少,但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劉俊海認為,這對中國的土地制度改革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農民的土地利益將會得到切實的保護。 
過去由於法律上的缺陷,使得農民在土地徵用中受到損害的現象比較普遍;另一方面,由於土地徵用泛濫,使得耕地面積大量減少,土地荒廢現象嚴重。 
土地問題泛濫之根源 
3月10日上午,江西一位商販給本報記者打來電話訴苦說,前年他和當地鄉政府簽訂了一份為期7年的40平方米土地的租賃契約。但今年由於搞開發,租賃的土地被徵用。鄉政府最多只肯賠償1000元,但當初他光蓋房子便花了1萬元。和鄉政府多次交涉未果後,他決定到省政府去上訪。 
類似這樣的例子在國內屢見不鮮。土地徵用問題正在成為矛盾集中的地方。全國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張自立說,目前安徽因土地徵用引發的上訪占該省上訪總量的60%,而以前的上訪則多數是反映村幹部問題的。 
同時,與之相對應的是,國內耕地大量減少。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蔡睿賢回憶說,10年前到長三角考察時發現大量耕地被圈,5年後再看這些地長滿了蘆葦。 
土地徵用為何存在如此多的問題? 
民進中央在給全國政協大會提供的書面發言中提到,現行征地制度形成於計畫經濟時期,已不適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征地範圍過寬,不論項目性質、投資主體皆能通過徵用土地的辦法取得土地,沒有體現法律規定“為公共利益需要”才能征地的目的。另外,征地補償標準過低,仍然按照被徵用耕地年產值倍數的方法補償征地費,沒有體現市場經濟規律,安置責任不落實,沒有穩定、有效的安置途徑。因而,農民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同時,在當前農業產出低的情況下,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尋求政績,大量徵用耕地搞開發。由於對政府征地缺乏約束,土地問題日益明顯。 
危害:會引發諸多的社會問題和矛盾 
民進中央認為,土地制度的缺陷,導致土地徵用泛濫、低價徵用土地的狀況時有發生,因而引發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和矛盾。 
據統計,到2003年12月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開發區6015個,規劃用地總面積為3.51萬平方公里,超過了現有全國城鎮建設用地的總量。另外,城市規模盲目擴大,80%以上占用農民集體土地。張自立分析說,由於城市裡的土地徵用成本比較高,導致土地徵用多傾向於郊區的農民集體土地。 
盲目建設開發區和擴大城市面積有不可遏制之勢頭。在我國一些地區,由於土地徵用過多,出現了土地危機的狀況。 
在蔡睿賢看來,現行法律規定的征地補償費標準是按產值倍數的方法計算的:即為高限為產值的16倍,最高不超過30倍,按畝產值1000元測算,補助費最高為3萬元/畝。然而,對於農民來說,即使採用最高補償,也不能完全補償農民失地後需要的創業、安置工作的費用。同時,最低的補償也常常不能全額發到農民手中。而政府征地後出讓土地使用權的結果是,每畝可以得到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上百萬元的利潤。 
在計畫經濟時期,國家征地後給予農民適當補償,並安排被征地農民農轉非,招工,享受國家負擔的市民、工人的福利待遇,因而那時農民被征地後的長遠生計可以保證。但現在,對農民來說,就業靠市場,地方政府的安置多是發放一次性的安置補助費,然後被征地農民自謀職業。由於農民自身條件有限,缺乏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失去土地後,很容易陷入失地又失業的困境,造成生活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