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審計準則——AU8001節財務報表審計的目的和範圍

 

引言
01本準則敘述獨立審計人員審核一個單位財務報表的總的目的和範圍。根據國際會計標準委員會所下定義,“財務報表”一詞,包括資產負債表、收益表或損溢報告書、財務狀況變動表和被認為財務報表組成部分的註解,其他報表和說明材料。

  審計目的
02財務報表審計的目的,就是要使審計人員對該項報表能作出評語;該項財務報表,系根據公認會計政策的規定範圍編制。
03審計人員的評語,有助於建立財務報表的可信程度。然而,使用者不應認為審計人員的評語,就是該單位今後生存和發展的保證;也不能認為該項評語,就是對該單位經理人員經營事業的效率和效果的保證。

對財務報表的責任
  04審計人員負責構思和發表對財務報表的評語,編制報表的責任應屬於該單位的經理人員。經理人員的責任包括作出適宜的會計記錄和內部控制,選擇和套用會計政策,和保護該單位資產的安全。對財務報表的審計,並不解除經理人員的這些責任。

審計的範圍
05審計人員一般應根據法令、條例和職業團體的要求,確定審計範圍。
06單位的一切方面,凡與被審核的財務報表有關者,必須恰當地組織在審計範圍之內。為了對財務報表作出評語,審計人員必須充分地明確:基礎性的會計記錄和其他來源的資料中所包含的信息是否可靠,是否足以成為編制財務報表的基礎。在作出評語時,審計人員還必須斷定有關信息是否在財務報表中恰當地反映。
  07審計人員依據下列各點來衡量主要的基礎性的會計記錄和其他來源的資料所包含的信息是否可靠和是否充分:
  (1)對會計制度和需要作為依據的內部控制,必須進行研究和評價,測試這些內部控制,以確定其他審計程式的性質、範圍和時間,以及
  (2)審計人員在特定情況認為適宜時,對於會計事項和帳戶餘額,可進行其他測試、查詢和別的檢查程式。
08審計人員用下列辦法,確定有關的信息是否得到恰當表達:
(1)將財務報表同基礎性的會計記錄和其他來源的資料相比較,了解其中記載的業務和事項是否得到恰當的概括,以及
(2)研究經理人員在編制報表中所作的判斷。為此,審計人員要估量會計政策的選擇及其一貫的運用情況,信息的分類方式,以及表達的恰當性。
09審計人員的整個工作過程自始至終都要通過判斷。例如,決定審計程式的深廣度,衡量經理人員在編制財務報表中所作的判斷和估計的合理程度。而且審計人員所能得到的證據很多是說服性的,而不是結論性的。由於上述原因,審計難以做到絕對的肯定。
10審計人員對財務報表作出評語時所套用的程式,要做到合理地保證財務報表在一切重要方面都能恰當表述。由於審計工作的測試性質和其他固有的局限性,以及任何一種內部控制制度的固有的局限性,甚至有些重要的反映失實,可能未曾發現,所以風險總是免不了的。但是當發現有任何跡象表明錯誤和弊端可能已經發生,並會導致重要的反映失實時,審計人員必須擴大審計程式,以證實問題或排除疑點。
11財務報表審計範圍受到限制,以致影響審計人員對這些財務報表發表無保留的評語的能力時,這些情況必須在報告書中加以說明,並根據情況作有保留的評語或拒絕作出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