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中級)學習指導—企業價格決策

企業價格決策與行銷渠道物流決策

一、 影響市場價格的基本因素:

企業定價即企業對實行市場調節的商品和服務自主制定價格。它是企業自主經營的基本權益之一。

影響企業定價的因素可分為:

外部因素:市場需求性質、競爭程度和政策、法律法規等;

內部因素:行銷目標、行銷組合策略和成本

 

二、 企業定價的限制因素

兩大方面因素:倫理和法律兩大方面。

(一)倫理限制因素:我國《價格法》第七條規定:經營者定價,應當遵循公平、合法誠實信用的原則。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關鍵是要掌握什麼是公平、合法誠實信用。

所謂公平:本著等價交換原則,平等地對待購買者,不得進行價格歧視;

合法:本著公平競爭的原則,不得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排擠競爭對手,不得合謀操縱市場價格,獲取壟斷利潤;

誠實信用:貨真價實,明碼標價,按質論價,信守承諾,說到做到。

與法律相比,倫理道德對企業定價的限制並非強制性的,而是由人們的約定俗成、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來維護的,完全是一種自律的規範。但是,企業定價決策中若不遵循道德倫理準則,最終將會失去顧客。所以,不講倫理的企業是短視而愚蠢的。

其中,p79頁的五個層次的倫理規範水平一般了解。

 

(二)法律限制因素:記憶的內容較多,主要掌握法律對各種不正當價格行為的認定標準。

1.價格壟斷行為:指企業通過相互串通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操縱市場調節價,擾亂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損害其他企業或消費者合法權益,或者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市場支配地位一般由企業的市場份額決定。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的大企業一般都擁有市場支配地位,它們往往可以通過改變產量來影響市場價格。

請著重記憶p79頁5種壟斷價格行為。

2.價格歧視:指把具有同一單位平均成本的同一種類的商品,在同一時期,以不同的價格向不同的買主出售的企業行為。

實際上,這是一種沒有道理的價格差別.一般說來,價格不同是建立在成本不同的基礎上的,但如果各商品成本都相同,價格就應該一致,但實際卻對不同的買主有不同的價。所以這就是一種”歧視”.

請注意:雖然對不同的買主以不同的價格出售同種商品都是價格歧視,然而,我國現行價格法只是把生產者對企業的價格歧視列為“不正當價格行為”而加以禁止,暫未把企業對消費者的價格歧視列為“不正當價格行為” 。

例:按《價格法》規定,下列應加以禁止的價格歧視行為有( )

a.甲企業對丙企業和丁企業提供相同的商品,但實行不同的價格

b. 運輸企業對老人、在崗人員和學生制定不同的價格

c.假期民航對乘坐飛機的教師可憑教師證給予7折優惠

d.電信部門對單位用市話和家庭用市話制定不同的收費標準

答案:a。

3.低價傾銷:指企業在依法降價處理商品之外(如季節性降價銷售),為排擠競爭對手以獨占市場(目的),而採取的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商品,擾亂正常生產經營秩序,損害國家利益或其他經營者合法權益的行為。

所謂“低於成本的價格”對生產企業來說就是出廠價格低於其生產成本,對經銷企業來說就是銷售價格低於其進貨成本。其他變相的以低於成本價格的銷售方式還包括:以高等級商品充抵低等級商品以變相降價,折扣補貼優惠價格、非對等物資串換、以物抵債、少開或不開發票、多給批量優惠、招標中壓低標價以及其他方式。

4.價格欺詐:指經營者利用虛假的或使人誤解的標價形式或價格手段,欺騙、誘導消費者或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的行為。其中需要熟悉p81頁的9條欺詐性標價行為和6條欺詐性價格手段。

5.變相變動商品牌價:“商品牌價”是指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變相變動商品牌價就是指經營者對政府定價進行變相漲價或降價,故意不嚴格執行政府定價。其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變相漲價:比如,用“新產品”名義定高價;對老產品偷工減料;價格不變卻粗製濫造;以次充好;價格不變,但降低服務質量,二是變相降價:比如收購農產品時壓秤;銷售商品時實行回扣,在價外給予對方好處等。

6.哄抬價格:指用欺騙等手段來推動市場價格過高上漲的擾亂市場行為。其手法有:捏造、散布虛假訊息;囤積居奇,由此來引起消費者恐慌,從而引發搶購甚至擠兌搶購風潮,擾亂市場秩序。

7.不執行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的行為:

具體包括11項行為,書上p82頁。

8.不執行法定的價格干預措施、緊急措施的行為:

  具體有6條行為,p83頁。

9.違反明碼標價制度的行為:具體包括4條,p82-83頁。

10.牟取暴利:主要掌握其含義與特徵。

牟取暴利是指經營者用不正當手段在短時間內牟取巨額利潤的行為。所謂“不正當手段”就是指不合理的商品價格和服務收費標準。

如果某一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水平(或差價率、利潤率)超過了平均價格(或平均差價率、平均利潤率)的合理幅度,就可被視為“牟取暴利”行為。

牟取暴利行為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