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

財會[2006]3號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範資產減值的確認、計量和相關信息的披露,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資產減值,是指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賬面價值。

本準則中的資產,除了特別規定外,包括單項資產和資產組。

資產組,是指企業可以認定的最小資產組合,其產生的現金流入應當基本上獨立於其他資產或者資產組產生的現金流入。

第三條 下列各項適用其他相關會計準則:

(一)存貨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

(二)採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

(三)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

(四)建造契約形成的資產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15號——建造契約》。

(五)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

(六)融資租賃中出租人未擔保余值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21號——租賃》。

(七)《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範的金融資產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

(八)未探明石油天然氣礦區權益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27號——石油天然氣開採》。

第二章 可能發生減值資產的認定

第四條 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判斷資產是否存在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

因企業合併所形成的商譽和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無論是否存在減值跡象,每年都應當進行減值測試。

第五條 存在下列跡象的,表明資產可能發生了減值:

(一)資產的市價當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顯高於因時間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預計的下跌。

(二)企業經營所處的經濟、技術或者法律等環境以及資產所處的市場在當期或者將在近期發生重大變化,從而對企業產生不利影響。

(三)市場利率或者其他市場投資報酬率在當期已經提高,從而影響企業計算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折現率,導致資產可收回金額大幅度降低。

(四)有證據表明資產已經陳舊過時或者其實體已經損壞。

(五)資產已經或者將被閒置、終止使用或者計畫提前處置。

(六)企業內部報告的證據表明資產的經濟績效已經低於或者將低於預期,如資產所創造的淨現金流量或者實現的營業利潤(或者虧損)遠遠低於(或者高於)預計金額等。

(七)其他表明資產可能已經發生減值的跡象。

第三章 資產可收回金額的計量

第六條 資產存在減值跡象的,應當估計其可收回金額。

可收回金額應當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淨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

處置費用包括與資產處置有關的法律費用、相關稅費、搬運費以及為使資產達到可銷售狀態所發生的直接費用等。

第七條 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淨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只要有一項超過了資產的賬面價值,就表明資產沒有發生減值,不需再估計另一項金額。

第八條 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淨額,應當根據公平交易中銷售協定價格減去可直接歸屬於該資產處置費用的金額確定。

不存在銷售協定但存在資產活躍市場的,應當按照該資產的市場價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金額確定。資產的市場價格通常應當根據資產的買方出價確定。

在不存在銷售協定和資產活躍市場的情況下,應當以可獲取的最佳信息為基礎,估計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淨額,該淨額可以參考同行業類似資產的最近交易價格或者結果進行估計。

企業按照上述規定仍然無法可靠估計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淨額的,應當以該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其可收回金額。

第九條 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應當按照資產在持續使用過程中和最終處置時所產生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選擇恰當的折現率對其進行折現後的金額加以確定。

預計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應當綜合考慮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使用壽命和折現率等因素。

第十條 預計的資產未來現金流量應當包括下列各項:

(一)資產持續使用過程中預計產生的現金流入。

(二)為實現資產持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現金流入所必需的預計現金流出(包括為使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所發生的現金流出)。

該現金流出應當是可直接歸屬於或者可通過合理和一致的基礎分配到資產中的現金流出。

(三)資產使用壽命結束時,處置資產所收到或者支付的淨現金流量。該現金流量應當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交易時,企業預期可從資產的處置中獲取或者支付的、減去預計處置費用後的金額。

第十一條 預計資產未來現金流量時,企業管理層應當在合理和有依據的基礎上對資產剩餘使用壽命內整個經濟狀況進行最佳估計。

預計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應當以經企業管理層批准的最近財務預算或者預測數據,以及該預算或者預測期之後年份穩定的或者遞減的增長率為基礎。企業管理層如能證明遞增的增長率是合理的,可以以遞增的增長率為基礎。

建立在預算或者預測基礎上的預計現金流量最多涵蓋5 年,企業管理層如能證明更長的期間是合理的,可以涵蓋更長的期間。

在對預算或者預測期之後年份的現金流量進行預計時,所使用的增長率除了企業能夠證明更高的增長率是合理的之外,不應當超過企業經營的產品、市場、所處的行業或者所在國家或者地區的長期平均增長率,或者該資產所處市場的長期平均增長率。

第十二條 預計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應當以資產的當前狀況為基礎,不應當包括與將來可能會發生的、尚未作出承諾的重組事項或者與資產改良有關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

預計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也不應當包括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或者流出以及與所得稅收付有關的現金流量。

企業已經承諾重組的,在確定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時,預計的未來現金流入和流出數,應當反映重組所能節約的費用和由重組所帶來的其他利益,以及因重組所導致的估計未來現金流出數。其中重組所能節約的費用和由重組所帶來的其他利益,通常應當根據企業管理層批准的最近財務預算或者預測數據進行估計;因重組所導致的

估計未來現金流出數應當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所確認的因重組所發生的預計負債金額進行估計。

第十三條 折現率是反映當前市場貨幣時間價值和資產特定風險的稅前利率。該折現率是企業在購置或者投資資產時所要求的必要報酬率。

在預計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時已經對資產特定風險的影響作了調整的,估計折現率不需要考慮這些特定風險。如果用於估計折現率的基礎是稅後的,應當將其調整為稅前的折現率。

第十四條 預計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涉及外幣的,應當以該資產所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結算貨幣為基礎,按照該貨幣適用的折現率計算資產的現值;然後將該外幣現值按照計算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當日的即期匯率進行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