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機關程式違法的性質和後果

程式法定原則是審計機關依法行政所必須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審計程式規範具有與審計實體規範同等重要的法律效力和地位,違反程式規範,與違反實體法規範一樣,都將影響審計具體行政行為的效力。因此,審計機關在審計執法活動中,應嚴格履行法定程式,認真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中程式性的規定,不能重實體輕程式,認為程式性規範可有可無。

 一、關於審計程式

 審計程式是指審計機關在審計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法定順序、期限、形式的制度。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統一的行政程式法,行政程式規範散見於各種單行法律、法規中。《審計法》、《審計法實施條例》和審計署頒布的審計準則對審計程式作了詳盡的規定,其中,審計準備階段、審計實施階段和審計終結階段是審計程式的三個法定環節,從審計通知書的送達,到徵求被審計單位的意見,從審計人員的迴避到聽證通知書的送達,從審計報告的覆核,到審計決定的作出,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都必須嚴格遵循有關程式規定。

當前,在規範具體行政行為方面,我國已經建立起一系列的程式法律制度,各級審計機關應當按照以下幾項制度規定的程式來開展審計執法工作。例如:迴避制度、表明身份制度、說明理由制度、聽證制度、告知制度、合議制度、審執分離制度、複議制度、司法審查制度、順序制度、時限制度等。

   二、審計機關程式違法的表現形式

根據行政程式的構成要素,可以把審計機關程式違法行為具體劃分為四種表現形式:

1.步驟違法。步驟是程式的重要要素,任何行為都必須按照法定的步驟來進行。步驟違法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隨意增加法定步驟。如果法律對行政行為的步驟作了明確規定,而行政主體在法律規定之外隨意增加步驟,就構成步驟違法。二是減少或遺漏法定步驟。減少或遺漏法定步驟是步驟違法的主要表現形式,也是最明顯的步驟違法。例如:《行政處罰法》第42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處以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如果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之前不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或者當事人要求舉行聽證而行政機關不組織聽證便作出行政處罰的,就導致步驟違法。像有的審計項目沒有下達審計決定書,就向被審計單位收繳款項;有的審計項目沒有實施審計,根據與被審計單位達成的口頭收繳協定就下達審計決定,這些現象都是嚴重的程式違法行為。

2.方式違法。為了保證行政目標的實現,在許多情況下,法律對行政行為的方式作了明確規定和要求。作為程式要素的方式是指行為的表現形式,一定的行為必須以相應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書面形式、口頭形式等,若某一行為不按法律規定的形式來進行則屬程式違法。有的審計機關在審計決定書的告知內容中存在著不完整或不正確的現象,即告知被審計單位申請複議的期限不符合法律規定,將審計行政複議期限確定為15日內,而不是行政複議法規定的60日;有的所告知的複議機關不正確或者遺漏法定複議機關。

3.順序違法。行政程式要素的順序主要是指各個程式步驟之間的先後次序,行政行為的作出必須按一定順序來進行。就行政主體來說,在進行有關執法時必須按順序表明身份、說明理由、採取相關措施、作出行政決定,並將有關決定交付當事人,還要告知當事人有關權利。如果違反了這一順序,將會導致程式違法。如《行政訴訟法》規定,在行政訴訟開始後,被告不得向原告自行取證,若行政機關違反了先取證、後裁決規則作出行政行為,則要承擔敗訴後果。

4.期限違法。行政程式的期限是指法律所規定的行政機關作出或完成某一行政行為的時間限制。所謂期限違法,是指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的期限。期限是行政程式的基本要素,違反法定期限的行政行為也屬於程式違法。遵守法定時效,是行政程式法對行政程式法律關係主體的基本要求,從法治的高度講,有行為就有相應時效,而且這種時效是具體的、法定的。有的審計機關審計通知書和審計報告下達或出具的時間不符合法定時效規定,例如,審計通知書未提前三天送達被審計單位,審計通知書送達日期為審計進點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