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才是你能成功的基礎

擁有全神貫注的素質的人,是能夠活在當下的人,他們也會有目標,會有一個全盤規劃,但當做事時,他們會關注當下的信息,不僅會細緻,而且會享受當下的事情,他們做事的動力是當下產生的快樂,而不是源自未來——其實也是過去——的目標。

很多父母和老師喜歡給孩子樹立目標,認為有了壓力才會有動力。但是,這都會阻礙孩子活在當下,令他們在做事情a時總想著目標b,於是不僅容易焦慮而且還容易馬虎。

大多數有考試焦慮的孩子,他們的動力都是過去產生的,主要是父母給他們心中種下的壓力,他們的關注點也是這些壓力,而不是學習本身。例如,有考試焦慮的高三學生,做任何事時都會想著聯考的結果——如果考砸了怎么向父母交代,所以不能全神貫注於當下的學習。

你是否陷入了時間的漩渦里?

不活在當下,易紙上談兵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很多渴望,但這些渴望都會阻礙我們與當下的事物建立最單純的關係。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說,活在當下是智慧的唯一源泉,因為過去產生的都是知識,都是僵死的東西,按照過去的知識套當下的問題,就不能第一時間洞燭當下問題的本質,從而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

戰國時期,趙括紙上談兵而葬送趙國四十萬的兵力;三國時期,馬謖死用兵書而導致蜀軍失敗,這都是不能活在當下的典型案例。

明朝著名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說,兵法的最高境界是“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此心不動,意味著放下了渴望,放下了對過去的執著,而隨機而動,則意味著對當下形勢的準確判斷。做到了這一點的王陽明,一生剿匪無數,卻沒打過一場敗仗,等他56歲又被調往廣西剿匪時,廣西的土匪聽說是王陽明來,立即就投降了。

可以說,活在當下是一個普世哲理,任何時候都適用。

譬如學心理學,國內一個著名心理專家對我說,他發現學心理學的方式有兩種,一種人是拿理論去套事實,這種人將大師的理論奉為神明,如果發現理論與事實不相符時,他們第一時間會懷疑事實,而不是理論;另一種人則是拿事實檢驗理論,如果發現理論與事實不相符時,他們會第一時間懷疑理論,這就是活在當下的態度。

玩攝影時,我也會發現這種差別。一些人拍照時,會想著書上講的構圖,另一些人則是沉浸在當下,憑著當下產生的感覺去構圖。自不必言,前一種人的攝影水平很難提高,因為當不能沉浸於當下,不能與當下的事物建立關係時,他們就是一直在浪費時間。

要活在當下,重要的破,而不是立。我們要認識自己當前的渴望,明白它們一定是源自過去,然後試著放下它們。當你能做到放下時,你就能洞見當下事物的本質,然後這洞見就會自動告訴你,你該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