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大學生富豪馬文亞的賺錢之路

之後,他選擇了加入國際青年成就社(juniorachievement),並擔任中國傳媒大學分社社長。

ja是全球最大的致力於青少年職業、創業和理財教育的非營利教育機構,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每年有900多萬學生接受ja的教育。ja與企業和教育界緊密合作,開發並實施從國小到大學的一系列的教育課程,用一手的經驗幫助學生進行就業、創業準備,激勵並幫助青少年在全球經濟中取得成功。馬文亞的大部分大學生活,都投入到其中,為ja服務,"我上大學主要做的就是這一件事"。

幾個月前,他又發現了一個更令人興奮的地方:智囊團。"智囊團"由一批在經濟領域嶄露頭角的青年於2007年創辦,自身定位為"商業領域中,初露鋒芒的年輕人成長互助的團體"。目前,智囊團在全國擁有100名成員,入選資格審查非常嚴格,每月的申請者中只能通過一人,有資格進入其中的,都有實際的商業經歷和成果,且"首先他會認為自己是青年領袖"。

"我特別特別不喜歡和那些’正常的’大學生在一起,我覺得他們太無聊了",馬文亞坦白。他的想法也很容易理解,許多大學生是將四年時間"混"過來的。"剛上大學,我的魔獸水平是全班第二,一年後就變成倒數第一了。我天天在看房子沒時間玩,他們天天玩,水平就突飛猛進啊",與整天玩遊戲的同學相比,他更願意將時間用在和"志趣高遠"的人交流上,"也是吃喝玩樂,只是換了一群人而已"。在智囊團的聚會上,他們有時談論某個投資項目,有時聊聊老莊。

"我們的口號是成就有成就的人,影響有影響力的人",馬文亞說,有的人有能力,但可能缺乏某種資源,比如金錢、人脈,而在智囊團中,到處都是有能力、有經驗又事業有成的人,大家成為朋友,相互扶持會走得更遠。

加入智囊團之後,馬文亞著手進行改組,使它更加正規化,他準備勸退大部分團員,篩選成員最重要的標準是:志趣高遠、道德高尚、價值觀正確,"這樣的人真的很少"。

馬文亞在智囊團是名副其實的"小弟",年齡小、資歷淺,周圍全是"牛人",作為在校大學生,又有大把的時間,他便心甘情願承擔起做雜活的任務。

智囊團是最令馬文亞激動的話題,"真正的青年創業者是令人著迷的。他們胸懷天下,努力創造著新的商業模式,在創業初期就考慮著以後要如何回報社會。我覺得這才是牛人,是我尊敬的人,所以我選擇參加智囊團為他們服務。"

與他們相比,馬文亞不覺得自己成功,"如果跟差的人去比,你永遠優秀,如果跟強的人去比,你永遠不足。想要進步的話,需要跟更優秀的人去比",能用500萬標價的"成功"與他的標準南轅北轍,"我與智囊團的朋友們達成共識:衡量成功的標準是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

他不止一次強調,馬文亞,不應該成為學習的榜樣。

"我比一般人更執著"

凡事能成,必有其不同之處。

"我比一般人更執著",馬文亞說,他專注於金融領域,所學不雜,"不但正確地做事,更強調做正確的事"。畢業後,他的規劃有兩條:一是做好智囊團的工作,"營造環境把’點頭之交’變成生活中無話不談的摯友,創造條件讓’管鮑之交’成為商場上流芳百世的戰友,讓每一位團員兼備掃天下之志與掃一屋之趣";二是爭取在三到五年做出自己的陽光私募基金。

馬文亞剛上大學,就給同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一個系的鄭蘊彤說,初見就感覺他是很有才華的人,擅長金融,"當時我們以為,他畢業後會去外企,謀份高薪,但沒料到亞亞根本不屑於給別人打工,他要自己創業做老闆"。鄭蘊彤覺得,馬文亞能和周圍人明顯區別開來,這是一個生活目標很明確的人,而且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