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衝刺中的高三學生:這是你能決定的生活

其實,還有一種生活常識,就是電腦中如果垃圾信息過多,就會擠占硬碟的空間,導致硬碟的運行速度降低。同樣,在高三的學習中,也是如此。當我們每天花一定的時間,進行知識的整理,同樣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首先,是將自己的學習資料,包括課本、講義、練習、試卷,分學科進行整理和歸納,再理清哪些是最重要的、最需要的、最有價值的,將這些放在每一個種類的最前面,其他的不重要的、可有可無的就可以捨棄,這樣就會更好地釋放許多硬碟的空間,為提高硬碟的運行速度提供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

當然,若從學習論的角度來講,第一輪的複習主要側重於知識點的學習,而第二輪更加傾向於能力的一種提升。對於能力主要表現為思想、方法、規律的一種整理。所以,這一個時候,知識的複習就是不簡單滿足於一般知識的背誦和記憶,而要採取深度加工,尋找知識的細部特徵和深層意義,從學科的一些本源性問題出發,多視角的、多情境的認識學科知識,這樣就會更加接近學科知識的本質和規律。

同樣,在解決問題時,不能僅僅滿足於運用一個知識點去解決問題,更多地運用與之相關的知識點/知識群,分析和解決問題,這就好比在現代化作戰過程中,單一兵種作戰的效果,要遠比集團軍作戰的效果要差得多是一樣的道理。另外,如果嘗試運用學科的一些思想、觀念、規律和方法去解題時,我們又會發現,“小米加步槍”在作戰的種種弊端,現代化武器的一種優越性和現代性。

問題三,部分學生經過若干次綜合訓練,分數總是維持在一定的水平,看看試卷,對的還是對,錯的還是錯。

我的建議是,高三學生有必要分析,每次綜合訓練時,失分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說,很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會的還是會,不會的還是不會;第二種情況是每一份綜合訓練題中,總有幾道相同題型的試題失分較多,沒有形成一定的解題思路,心裡沒底;第三種情況是在前一階段學習中,主要著眼於知識點的複習,沒有形成良好的知識網路和能力結構。

通常情況下,此時試卷中經常失分的題目,在確定能力達不到的情況下,就可以跟它輕輕地揮手,因為,試卷上的題目並不是為所有的學生準備的,有些學生一定要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那么,試卷的所有題目,這些學生都應該是認真對待的;還有些學生要考的則是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那么,他們對付的則是75%-85%的題目;當然,還有些學生只需要對待的則是60%-75%的題目。

但問題的關鍵是,在我們已經確定的百分之幾的題目時,如何將這些題目更好的做對,儘可能地提高“轉化率”(做的情況與實際得到的分數之比值),所以這個時候的重點,並不是對付那些還不會的問題或題目,而是如何地鞏固已經會的確實能夠100%地轉化為分數。有人曾經說過,如果經常將會做的題目,反覆操練,這樣會進一步降低智力水平,有可能會出現“熟能生笨”這種現象;同樣,經常做的的則是自己不會的、或者錯誤率比較高的題目,這樣,人的自信心將會受到進一步打擊。

所以,這個時侯,高三學生對“題海無邊,回頭是岸”這句俗語,有必要來重新認識。跳出題海看題海,可能我們會認識更多。是的,這個時候題目的價值,也許不在於題量的多少,而在於能否從每一個題目中悟出多少。悟的過程,即是反思的過程,也是深度糾錯的過程。

何謂深度糾錯?通常有以下接個主要步驟:一是,這個題目主要涉及哪些知識點?以及這些這些知識點的能級要求?二是,這道題目的主要解題思路有哪些?三是,在解決這個題目時,常用的解題方法、技巧或思想有哪些?四是,這個題目中在表達時經常出錯的地方有哪些?五是,這個題目還可套用在其他哪些題目?六是,這個題目如何與考試說明有效的銜接?等等。一旦當我們將這些問題想通時,深度糾錯才能真正地實現。此時,我們對待題目的研究,有可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我們才能不被題目所奴役,真正地作為題目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