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經典勵志文章:從自己到下一個自己

我嘗試了幾種,每種用了幾天,後來覺得死板了,都沒有堅持下來。後來一個前輩告訴我,自己總結總結,自己的方法可能會讓你更舒服一點。前輩的經驗往往是寶貴的。我自己找了幾個,感覺還挺行。

舉個例子吧。這世界上最痛苦的,不是我不會,而是我會,但是我做不對。

編程里有一整套查錯的方法。但是還沒見過有人專門寫過物理題的查錯方法。大概認為根本就不該出錯吧。

其實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般來說,在物理題目里,量綱檢查是最常用的,檢驗極限情況,檢查答案是不是符合你的已知實例,檢查定義域和值域,單調性檢驗,這些也都是我們熟知的方法。還有對稱性檢驗:方程里的對稱性一定會體現在解里。數量級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認認真真地讀題,仔仔細細地分析,清清楚楚地列式,本身就是用在出錯之前的手段。書寫時,用幾個花括弧而不是一大堆文字來表示條件,可能也會更清楚。

上面這些都不算經驗,只能說是一種習慣吧。

不是方法,只是習慣

為了建立好的學習習慣,我觀察過一段時間:什麼是“傳說中”的高手呢?結果發現了就像這樣的一些印象:

“真正的高手課前不預習,課上不聽講,這點東西他們會自己搞懂。”

“真正的高手從不寫作業,他們會自己找題做。只有笨學生才混在老師的習題集裡。

“真正的高手比老師更了解考試的重點。”

“真正的高手有一張比地圖還亂的草稿紙,他們把問題裝在腦子裡了。”

“真正的高手從不留下以前的作業和卷子,當你問他一道題的時候,他會從一堆東西里找出半張紙給你。”

“真正的高手從不梳理知識,知識總是信手拈來的。”

“真正的高手難免會犯一些低級錯誤,但高級題是他們的強項。”

“真正的高手沒有日程表,他們總是在考前最後一天完成任務,把家長嚇個半死。”

……

以上句式剽竊自林銳的文檔。

這些頗具俗世奇人風範的描述,是我觀察得到的事例,當然是反面的。自己的計畫當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拋開老師的引導自己搞一套的話,我覺得只是懶惰的藉口。你完全可以在跟著老師走的同時完成自己的計畫。另外,列出要學的和已經學過的,短期看來,可能會慢一些;從長遠看,已經掌握的東西會比較牢固,這樣在後續學習中優勢就明顯了。

再比如,翻開一本新書,一般都應該看看前言和目錄,有一個整體性的了解。就像寫一部小說,可以先寫總綱,寫概要,最後再使它豐滿起來;也可以先寫一個一個細節,最後湊起來。顯然正常人會選第一種。學習一門課也是一樣。

但是我們往往會忘記這一點。

上面提到的,從小處說,是學習習慣的問題;往大了說,是學習風格學習態度的問題。

學習方法,只有在成為學習習慣以後才真正有力。

無招勝有招——這是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懂的。

從脆弱到堅強

前輩們留下一個傳統——長跑。跑的時候對自己說:前面就是一等獎了,再往前一點是省隊,再往前就是國家隊了……

不管我們做什麼,到了後來它永遠是一件關於毅力的事。

因為,沒有毅力,說得再好也是空談。

有這么一道題:五個電阻環相連,求電阻。題量比較大。讓我到今天還能記起來的原因是它下邊有一條評論:“物理競賽考核的不僅僅是選手的知識,還有他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