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做中國創業黃埔軍校

創新工場的發展不具有預測性

創新工場是一個投資公司,它還具有一個全方位孵化器的功能,我們做的事情就是尋找最優秀的創業者,提供全方位的幫助,從招聘、從法務、財務然後去最佳化他的商業計畫,幫它做技術方面的策劃,讓它能夠增加它成功的機率,然後當然我們也會投資,我們的商業模式是投資這些公司,希望以後通過上市或其他方式能夠獲利。

一年來,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每天當我看到我們這12個投資的項目,然後我們200多位,非常快樂工作的工友們,讓我覺得非常的欣慰,因為我可以看得出來,無論他們現在所做的項目是否會成功,這200多人未來確實將會是中國的創業領域方面的生力軍。

因為我們投資模式是嶄新的模式,所以我覺得做太長期的預測是不合適的,所以去年我只做了一年的預測,當時我預測大概也許不到十個項目,也許100多人,其實我們比當時的規模做的要更大一些,當然這些項目到現在為止產品都做出來了,看起來也很有潛力,但是絕對還不能說成功,我們只能一年做一年的預期。

主要的考慮就是說,如果我們自己做項目,我要身兼多職,做不出12個項目,也許只能做3到4個最多5個項目,所以為了能做得更多,讓我們投資能有更好的回報我覺得這是主要的理由。其次,一個人做工作還是要清楚的分清自己的職位是什麼,如果我又戴著創業者的帽子,又戴著投資者的帽子,兩者有利益衝突的時候也是比較麻煩的事情,這是第二個理由。第三個理由是說,我們現在充分的了解,絕大多數的創業其實都最好是由創業者自己帶著點子,這是他的點子、然後他的方向,他自己去尋找他的團隊,他有熱情把這個事做好,如果是我來帶著團隊做一件事情,然後再為這個團隊找一個ceo這個會是非常困難的,ceo和團隊和點子和方向和我的想法很難達成百分之百的一致,所以還不如把我從這個公司裡面剝離出來,讓主導的人創始人去找他的團隊用他的點子,然後我作為一個教練、幫助者、啦啦隊、還有服務提供者,還有資金提供者來幫助他達到成功。

在創新工場大家在一塊確實是有很多優勢,也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優勢在哪裡?這些團隊他們其實都有很多機會可以彼此探索,就是說也許我有一個點子,但是我不知道行不行,我知道隔壁的團隊有個專家我去問他,甚至說有時候他們的代碼,彼此我寫完了送給你,或者說是我的產品你能不能幫我推廣一下,或者說這些的幫助我發現是很自然形成的,並不是因為在創新工場必須要像做大產品,絕對不是這樣的,每一個團隊是獨立的,但是他們彼此的幫助相當大的,而且感覺不是那么孤單,有一個團隊也是在外面像你這樣做了一段時間,後來進來了以後他覺得過去真的是非常孤單,現在有了不同的夥伴,雖然做不同的公司,但可以彼此鼓勵彼此幫助。第二個創新工場大家在一塊,更多的是希望我們平台的團隊,比如說有技術的問題可以問學庸,有用戶體驗的問題可以問卓浩,招聘、運營、公關等等各方面我們都有專家存在,這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助,當然很多繁雜的事情也可以省了,比如說安排辦公室的清潔,比如說付房租,比如說去辦理一些商務的證,比如說每天安排午餐,這些事情其實都可以打理了讓創業者能夠專注的去創業,也許你工作時間會少幾個小時,但幫你降低十幾個小時繁雜的跟你產品創業不見得最有關的事情。

如果說是有一些挑戰,我覺得工作小時其實我會建議你,不要讓每一個人工作一星期七天,每天做16個小時,這樣下來的話身體會吃不消的,我們這我覺得工作小時是長的,但不會長到對身體有傷害,另外的話我們也非常重視workhart,playhart就是工作之餘,比如說星期天或者晚上大家輕鬆一下,我覺得這樣對一個人的健康是有幫助,最後你談到會不會彼此挖角的事情發生,我們看到有大概有4、5個換團隊,我們有明文規矩不可以挖角,如果有一個人想離開,他應該做的是先和自己的老闆說,先不要去找對方,先跟老闆溝通清楚以後再尋找他的下一步,從某一些角度來說,有沒有可能流失?是有可能流失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大家在創新工場工作,如果有一個人在你的項目里他做的不滿意,也許讓他走是更好的事情,如果實在要走,還不如走到周圍的姐妹項目,總比跑到別的公司去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