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是贏過多少人,而是幫過多少人

“因為再苦,也不能犧牲孩子學習的機會。”沉媽媽說。

剛接觸電腦與網路的她,看到種植文旦的阿公,

沒有因為盛產而高興,反而為了收購價格過低而苦惱,

她想起,看過人家在網路上賣東西,

就“憑著一股傻勁試試”,她上網查企業電子信箱,

用國小四年級生的天真口吻寫道,

“我阿公種的文旦很好吃,有需要的可以來訂。”

本來只是姑且一試的想法,沒想到3天之後,

家裡真的接到企業訂單,當場全家人喜出望外,

尤其是阿公,“他一直問,是真的嗎?”

“我第一次發現網際網路的力量!”沈芯菱表示。

後來,父母在鐵皮屋開的小雜貨店,

因為斜對角開了間超市,生意一落千丈,

沈芯菱提議父母回到縫紉本行,

她自學摸索建立一個企業網站,接受訂單,

一年不到,家裡的生意也平穩下來。

國中二年級的時候,她投書報社,說柳丁賤價傷農,

卻被農委會發文反駁國中小女生的話不可信,

“我請媽媽到附近的農戶拍照,我架設網站,提出證據。”

這個反擊,最後迫使政府改口收購,社會也掀起一股買柳丁救農民的熱潮。

“原來,小小個人的力量,可以拓展到無限大。”

這些經驗,是她日後利用網路做公益的起點。

每當沈芯菱有“創舉”時,憨厚的父母,總是難免擔心。

以柳丁一役為例,經歷過台灣威權時期的父母,

總擔心與政府作對的後果,勸她算了。

可是,生於開放社會的她,憑著一股勁,總覺得自己凡事都可以試試。

每一種嘗試,其實都是自我追尋的快樂之旅。

國小六年級,她因為自己沒有錢補習,

又羨慕班上同學熱烈討論著當時流行的線上教學,

她竟然為那些沒錢補習的同學,架設了“安安免費教學網”。

第一年,為了籌措架站的費用,她接了3家公司網站設定案,租了伺服器,

接著,為了自製教材,她到處向人借課本和參考書,

到圖書館、書局找資料,每天都去瀏覽不同的網站,

看人家怎么搭配音效與動畫,怎么發展題庫,然後自己動手製作內容。

她也善用熱心網友的力量,邀請許多教師免費提供他們自製的教案

這個網站累積迄今已有2、30萬筆教材與多媒體影音材料,

第1年就有70萬人上線使用。

“我接到單親媽媽說,‘謝謝你,我的孩子功課進步了!’”

有誰會想到,一個12歲小女孩的教學網,竟然可以影響兩岸?

安安免費教學網迄今在9年間,累積了超過350萬兩岸使用者,

《商業周刊》總編輯郭奕伶的2個孩子,也曾多次使用這個網站。

檢視沈芯菱所做的,每一項幾乎都是從弱勢者出發,

都是藉由網路平台彌補弱勢者在知識上的差距,

這個她稱為“知識公益”的出發點,含有她檢視自己,

並且撕下貧窮的社會標籤的意涵。

沈芯菱有一次拜訪一位蚵農阿嬤,老婦的手指被牡蠣割傷,

卻笑咪咪戲稱,流出的紅色鮮血是“紅包禮”,

有它才能賺錢為孫??子付學費。

底層草根工作者的勤苦韌性,讓她反思︰

“他們不是失敗者,為什麼要把曾經赤著雙手奠基好社會基礎的人,

移到金字塔的最低層,讓貧窮繼承貧窮?”

就像是孟加拉社會企業家尤努斯,

在年近40歲回到故鄉,發現貧窮的底層工作者,

因為缺乏生產資本,被高利貸剝削,因而設立了窮人銀行。

才21歲的沈芯菱,深刻思索貧窮背後結構性不公義,

她不是用理論去批判,而是用行動力去改變。

這位台灣的小尤努斯,對成功有一套她自己的定義︰

“成功,不是你贏過多少人,而是幫過多少人。”

她更思索快樂定義,“不快樂的人是因為沒想過要帶給別人快樂。”

在《商業周刊》委託eolembrain東方快線執行的

兩岸八0後量化調查之中,

其實已經開始聽到越來越多年輕世代重新界定成功,

認為成功是追求自我興趣加上幫助他人快樂。

富裕社會反思物質主義,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