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網CEO王微:文學青年的網路歷險記

《21世紀》:上市的時候,你說土豆網是“youtube+hulu+hbo”,如何解釋?

王微:為了讓美國投資者更熟悉一些我們。

美國沒有土豆網這種形態的網際網路視頻公司,要么完全是由用戶上傳,要么全部是著作權購買。我們既有大規模的著作權內容,也有大規模的用戶上傳或分享內容,同時還有大規模的自製內容。中國由於媒體生態圈沒有形成,這種混合體在中國能夠成立。

《21世紀》:上市時,你又如何描述你們與競爭對手的差異?

王微:這個市場上未來會存在4至6家公司,有的純粹內容驅動,購買著作權對其很重要;有的是流量驅動,比如奇藝等,來自百度、騰訊的流量很重要。我們的特色是用戶上傳內容,ugc,是生態鏈模式。

《21世紀》:與優酷相比,你們有何異同?

王微:我們兩家都是綜合平台。這點很像。不同之處在於,優酷的著作權內容比重會比我們高一些,在用戶生成內容、自製劇方面,我們相對強一些。優酷70%的流量來自於著作權內容,我們是40%來自於ugc。

《21世紀》:在自製劇方面,土豆網與競爭對手有何不同?

王微:他們主要是與合作夥伴合作,比如中影,我們都是自製的。另外理念不一樣,對手是“世界都在看”,我們是“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他們是“牛人盛典”,我們是“土豆印象節”。他強調的是視頻裡面的人,我們強調的是創造視頻,視頻後面的人,他們強調錶演,我們強調創作本身。

《21世紀》:自製劇這塊是你們的強項,會加大投入么?

王微:我覺得這是兩回事。自製劇比較強,不等於我就要拚命地變成製作公司了。到今天,hbo電視網的原創製作,差不多隻占其10%的時長,土豆網就更不用說了。自己製作的東西一定只占一部分,更多的還是靠引進、合作、購買。我們現在獨立製作的,每年大概2-3部,那如果有好的,我們也會跟別人去合作,我們不可能說把所有事情都做了。

我們要的是卡住兩頭,一頭強調劇本,劇本都是自己創作的,但製作可外包給別人,推廣、宣傳、分銷等對用戶的工作,是我們在做。

贏利模式

《21世紀》:什麼時候開始贏利,投資者關注嗎?你們的目標是什麼?

王微:道理大家都懂,就是收入跟投入賽跑,收入最終會跑贏投入,然後進入贏利。按照2009年的著作權價格,現在行業內至少有兩家公司贏利了,包括土豆網。但由於著作權價格脫離“經濟規律運行”,贏利時間會滯後。

《21世紀》:會不會到某個階段,投入停滯,收入繼續上漲,公司由重變輕?

王微:不可能,對於媒體公司來說,有一個固定的支出成本,會占營收一定比例。我們都是媒體公司,無論你是做分發的,還是內容製作的,都是媒體公司。尤其是媒體的運營公司,一般來說預算一半的收入要用於支付與內容相關的成本,合作、購買、製作都需要成本。內容的支出是沒有槓桿效應的,是固定的。頻寬的成長有一些槓桿效應,但也不明顯。

《21世紀》:過去影視劇流量比較大,現在則是自製劇、用戶上傳、新聞帶來流量,後者成本不高,有弱槓桿效應,會改變“重”公司模式嗎?

王微:我覺得你過於樂觀。拿中國電視做分析,電視劇時長占用了一半,接下來是電影、綜藝娛樂節目,然後是新聞。網路未來會與電視不同,但大致趨同。當然,從社會影響力來說,一個新聞事件更有影響力,能引起人性的共鳴,但內容結構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21世紀》:視頻行銷未來會發生一個什麼樣的變化?

王微:我覺得電視上的廣告主還是視頻廣告主要投入的,比如汽車、家電、電子產品、金融。電視已經驗證,通過視頻傳播是有效的。

《21世紀》:運營模式會變化嗎?比如除了展示類廣告外,會有一些cpa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