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打幾分

大學錄取通知書是同學們進入青春期後就一直盼望的“解放證書”,拿到這張證書,就可以告別父母,開始獨立生活了。但升入大學後,各種問題撲面而來,如果之前你沒有獨立處理這些問題的經驗,就會顯得手忙腳亂。

我在天津人民廣播電台生活廣播有一檔“麗珊熱線”脫口秀節目,每到新學年開學就會有許多大學新生向我求助,他們的問題具有很大的共性——住宿生活使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縮小,即將步入社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了功利色彩,與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攀比在所難免。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既能保持自我獨立,又能接納差異,需要的不僅僅是生活技能,還要善於從他人那裡學習更多有益的生活經驗,在迅速適應新環境的同時,讓自己的內心豐富、強大起來。

1、生活技能:從“給自己最好的照料”學起

上大學使許多學生第一次體驗獨立生活。高中時代只要跟著家長和老師的節奏就夠了,上了大學所有的日常瑣事都要靠自己。有的同學缺乏起碼的時間管理觀念,難免顧此失彼;有的同學缺乏自我照料的能力,物品擺放毫無章法,經常找不到東西,甚至會大呼小叫誰偷拿了他的東西;還有的同學將自己的物品放在公共區域,一旦有人誤用了,他們內心又充滿委屈,“為什麼不徵得我的同意,也太不見外了!”

衛生習慣也是個問題。尤其是男生宿舍,在家時家長督促睡前洗漱,家長幫忙洗衣服、刷鞋,住進宿舍沒人管了,有的同學成為徹頭徹尾“有味道的人”,令舍友們非常不滿。當然也有一些同學能夠保持個人衛生,卻從來不知道參與宿舍衛生的維護,落下自私自利的名聲。

一個人是否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與父母的教育思路有著密切的關係。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完成學業已經很辛苦了,於是對他們的飲食起居大包大攬,孩子過著愜意生活的同時,也失去了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事實上,一個人只有擺脫依賴才能意識到責任,只有獨立才能主動承擔責任。每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有強烈地被成年人認同的願望,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他們對完成一些自己的事情表現出強烈的熱情。但父母經常覺得指導孩子做事比替孩子做事要麻煩得多,因而顯得很不耐煩,甚至以孩子做得不好來制止他們的摸索,無意中給孩子一個錯誤的心理暗示:“做事會出錯,出錯就挨批,不做就沒有錯。”於是孩子不再積極主動地承擔他原本可以承擔的任務。

但獨立絕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能力。你可以從最基本的事情做起,給自己最好的照料是大學新生的第一課。

2、人際交往:所有的選擇都有利有弊

升入大學最令人自卑的是發現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熱鬧是他們的,與我無關”.高中階段總是用一句“到了大學就好了”來忍受著各種煩、各種苦,可真正進入大學才發現,新的煩惱似乎更多了:繁重的學業、陌生的宿舍、遇到困難不知道向誰求助,不了解的事情不知道向誰詢問……原本抱怨高中老師太細碎,現在才意識到那種安全感的寶貴。

一些不善於人際交往的大學生看著別的同學熱火朝天地參與各種活動,心生羨慕,卻無法效仿。一些同學除了學習之外沒有別的愛好,升入大學後發現想交到朋友除了人品和成績之外,更直觀的是,業餘愛好、社會見識、八卦橋段、品牌常識等。

女生在人際交往中除了面對這些共性問題之外,她們對友情有著更強烈的依賴,一旦選中了“閨蜜”,就要同出同進,一起上課、逛街、吃飯,甚至連上廁所也要在一起。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入式姐妹關係在讓女生擺脫內心孤獨的同時,也陷進了無法獨立的沼澤。

每個人進入新環境都會有不適感。有的同學先聲奪人,貌似很快融入,但如果判斷有誤,極易造成負面的影響,比如給別人留下張揚、炫耀、輕浮等印象,對於自我形象的確立並不是一件好事;有的同學慢熱、木訥,但如果內心有定力,藉機觀察周圍人的行為特點,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則會給人留下沉穩可靠的印象。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所有的選擇都有利有弊,沒有必要妄自菲薄,更無須東施效顰,倉促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