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打幾分

什麼樣的人既能獲得友情又能享受獨立生活呢?

一、建立友情的同心圓,以自己為中心,以各種愛好為半徑,結交不同的朋友,形成不同的人脈圈,這樣你和誰都能找到溝通的切入點。

二、對於任何一份感情都避免投入過多,如果你希望和這個人成為長久的朋友,就一定要保持距離,給對方留有獨立的空間。

三、不能將朋友當做你精神上的救世主。如果將自己的心全部交託給朋友,對自己來講喪失了獨立判斷的機會,對朋友來講則很可能是一種負擔,這種選擇對雙方都弊大於利。穩定的友情建立在人格獨立、悅納自己、尊重對方的基礎上。

3、找到價值感:自信好過任何背景

高考之前,絕大多數學生是通過考試確立自己在同齡人中的位置,升入大學,有的學生明確意識到家庭背景對人的影響客觀而深遠。有的大學新生,生怕露窮讓別人瞧不起,在報到之前逼迫父母購置最新的手機、筆記本電腦,將自己打扮成“闊人兒”.他們花錢沒有任何規劃,無論是否適合自己,只要別人買了自己也要買下。讓同學不得不懷疑他是否獨立管理過錢,他花錢是在給誰看?

有的新生體諒父母的艱辛,為了避免給父母造成經濟負擔,他們拒絕一切團體活動,不和同學一起吃飯、逛街、娛樂……仿佛這些活動本來就與自己無關,他們就這樣成了校園裡的“苦行僧”.時間久了,有些人甚至對家境好的同學有強烈的排斥感。

還有一些學生喜歡結交家境優越的同學,他們覺得這些是比較有潛力的人脈,擴大這些人脈就能提升自己的價值。於是他們總喜歡結交這樣的朋友,在蹭吃蹭喝蹭玩的過程中,也放棄了自己的判斷和自尊。

年少時,孩子自信與否和父母所從事的職業、所處的社會地位沒有關係,只要得到父母充分的愛他們就會充滿自信。很多時候,將家庭社會地位灌輸給孩子的是父母,只要孩子和某個同學關係比較近,父母就會追問那個同學的父母是做什麼工作的,讓孩子感到父母對他的朋友有什麼愛好並不在意。隨著成長,他們真切地體會到,不同的家庭背景給孩子提供的資源和機會是不一樣的,有的人一出生就意味著與財富為伴兒,而絕大多數的孩子則注定了要靠個人奮鬥開創生活。

其實生活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事業成功的父母在給孩子創造更多平台的同時,就縮小了孩子上升的空間,使他們很難超越父母,有的還會陷入“虎父犬子”的自卑和焦慮之中。普通家庭的孩子無勢可借,但從小樹立的個人奮鬥信念會幫助他們一路向前,在成就人生的同時獲得實現自我的快感。如果你在與同學交往中經常冒出家庭背景這個念頭,就說明你的獨立意識還不強,對自己沒有充分的自信。提高自我價值感的最好方案是做好自己,順勢而為。

4、獨立思考:科學規劃職業發展方向

大學與中學最大的不同是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特長自主規劃和安排生活。這既給一些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有主見的學生提供了展示才幹的機會,也讓那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感受到困擾和糾結:到底是參加學生會還是參加興趣小組?是在校園發展還是去找實習單位?考托福還是考研?畢業後是在國內找工作還是到國外發展?看看學長們,每個人的選擇好像都很有道理,但是同樣的問題放到自己身上,還是有些不知所措。

在日常諮詢中,我經常遇到“窮忙族”.面對同學的忙碌他們不能坐視不管,他們認為思考太虛,採取行動才是積極的態度。這些同學在不明白自己適合什麼的情況下就倉促上路,成功的幾率自然很小。有的大學生甚至認為“不想考研的本科生就是不思進取的人”,儘管自己在專業上沒有任何優勢,依然孤注一擲地考研,錯過了企業到大學校園招聘的最佳時機。

大學時代自主時間的安排和活動的選擇要以未來的職業發展為基礎,不要和任何人進行攀比。科學的規劃是要先訂立好職業方向,然後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大學生活。目前,畢業生主要有以下幾大類職業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