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藝術

如果總經理真的忘了,而行政主管不說,那行政主管就會落到“不說也死”的境地:總經理會認為他根本心不在焉,這么重要的事都不提醒一下,以後根本不能信任他。

在說與不說之間,行政主管選擇了一種合適的方式,即不明言,該提醒的也提醒了,至於總經理說不說出來,由總經理決定。無論以後有什麼結果,總經理都不會怪到他的頭上。

業務經理陪老闆到客戶那裡談判,客戶提出讓利3%,業務經理當場拿出計算器,熟練地計算一番,然後把結果顯示給老闆看,嘴上說:“不行,這樣我們就無利可圖了!”老闆看看結果,心裡明白,接著說:“雖然如此,但是看在老客戶的分上,再想想辦法吧。”

明明可以接受,業務經理嘴上卻說不行,實則將決定權交給老闆 。老闆若同意,等於給對方一個人情;老闆若不同意,則有充分的理由拒絕。所以,業務經理真正做到了“說了不死”。如果他計算完,不和老闆商量一下,馬上說“接受”或“不接受”,等於沒把老闆放在眼裡,勢必“先說先死”;如果他計算完,一句也不說,就等著老闆做決定,老闆就比較為難,因為他的做法擺明了告訴對方可以接受,老闆再拒絕,豈不是讓對方嘲笑?

“說到不死”其實就是說到合理的意思。只要合理,大家都能夠接受,當然可以不死。

溝通的藝術

要想“說到不死”,就要掌握溝通的藝術。

首先要使對方聽得進去。對方如果聽不進去,就算你有千言萬語,他全當耳旁風。所以開口之前必須謹慎,以免徒勞無功。當對方聽不進去的時候,我們寧可暫時不說,也不要逼死自己。

中國人往往情緒反應激烈,一語不合,就可能翻臉。在溝通的時候,我們不能確保每一句話都說得很妥當,但至少從第一句話開始就特別小心,以誠懇的語氣來使對方放心,使對方了解我們不會採取敵對或者讓對方沒有面子的方式來進行溝通。這樣,對方才會逐漸放鬆。

第一句話就引起對方的戒心,使他覺得自己可能會吃虧,或者可能會沒有面子,他就會採取躲避的策略;躲不開的時候,也會且戰且走。一旦對方想“溜”想“躲”,就不可能獲得圓滿的結果。

中國人說話很少開門見山,而是先寒暄一番,看看對方的反應如何。如果對方心情不錯,才可以進一步溝通。如果沒說兩句話,對方就很不耐煩,甚至要端茶送客,那你就算有再重要的事也要忍一忍,因為此時多說無益,“話不投機半句多”便是此理。

有人可能認為中國人的寒暄是在浪費時間,有正事不說,非得在無關緊要的事上大費唇舌,是不分輕重的表現。其實,他們根本不懂寒暄的妙處。東拉西扯,說一些沒有用的寒暄話,目的在於了解對方的情緒狀態,並且產生穩定對方情緒的作用。不急著講,先摸清楚情況再說,乃是上策。

為了讓對方聽得進去,我們很容易採取討好的方式,儘量說一些好聽的話,讓對方聽起來很高興而易於接受。其實,想討好中國人,並不簡單。既不能單純地討好對方,又要讓對方聽得進去,單純強調話說得對並沒有用,有時候,你說得越對,對方會覺得越沒面子,以致惱羞成怒。

說得對,還不如說得妥當來得有效。但每一句話都要說得很妥當,實在不容易。任何話一出口,對方大多不會“就聽到的話來判斷”,反而多半“在聽到的話之外去猜測用意”。弦外之音,往往比說出來的話更重要。

另一方面,在溝通時我們也要用心聽取對方所說的道理,不要過於在意對方怎么說。任何一句話,認真去聽,都可能聽出某些道理,不可能毫無價值。但是,我們常常不在乎這些道理,卻斤斤計較於對方表達時的態度和語氣。換句話說,我們不認真聽對方在講什麼,卻十分介意對方是怎么講的。事實上,愈有道理,愈容易引起聽者的反感,所謂忠言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