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MBA進入有序發展期的五大特點

我國mba在經歷2002年前的“狂熱”之後,從2003年開始遭遇“招生寒流”,聯考報名人數呈現直線下滑態勢。經歷過低谷,中國的mba市場從2004年底開始回暖。2005年mba聯考報名,又出現峰迴路轉情況:報名人數與去年相比呈較大幅度上升,一些院校的增長幅度甚至超過30%。

  中國的mba和全球市場一樣,開始進入有序發展期。

  在國際權威mba排行榜上,中國商學院也逐漸吸引更多的眼球。走上健康發展之路的中國mba開始呈現與以往不同的特點。

  真正回潮

  2004年,全球mba已經開始回暖。根據當年英國《金融時報》報導,2004年的mba畢業生的年薪已經接近15萬美元。這份名為《mba2005》的報告對全球全日制mba課程進行了年度排名,其核心內容是一份對mba畢業三年後薪水的調查。調查顯示,美國10所頂尖商學院的學生,現在的平均年薪為14.4492萬美元,其中,薪水最高的是哈佛商學院畢業生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畢業生。國際頂尖商學院畢業的mba依舊是職場的寵兒。

  2004年11月,一份由所作的全球調查報告顯示,2004年對mba畢業生的需求量上漲超過10%。如果排除外部因素的衝擊,2005年全球各個行業對mba畢業生的需求量將有望增加15%,並且增長勢頭將持續到2006年。

  與往年媒體炒作的mba跳水、貶值不同,今年的mba就業市場似乎平靜了許多,而其就業形勢則普遍看好,復甦的mba就業市場也讓商學院提氣不少。

  外企在華搶聘mba

  2005年伊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滿三周年,此後的三年中國將進入所謂的入世“後過渡期”。據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首席代表布魯斯・莫利預測,在未來10到15年,中國金融市場約30%的份額將由這些外資金融機構分享。

  外資金融機構為拓展在華業務,需要推進本土化人才戰略,首先就是布好“棋子”,也就是招聘人才,在2006年、2007年,這些外資機構將迎來用人高峰。而“就地取材”,招聘本土人才是他們的首選。

  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本土招聘的原因不難理解:網羅本地金融人才快捷有效、成本收益率相對較高;而且,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要求跨國金融集團不斷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用優秀本土經理人代替代價高昂的外籍高管人員,也是跨國金融集團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外資企業全面採用總部的運行模式,在中國可能遇到了法律和體制方面的障礙,更需要有洞悉國內制度背景的人才。

  除了新加入的金融機構,其他外資企業對mba畢業生的青睞一如既往:復旦大學2005屆mba畢業生中,外資企業的就業率為71.2%;到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進行招聘的企業,外資公司占據了大半壁江山;而長江商學院的第一屆mba畢業生中,進入外企工作的比率高達87%。

  mba層次分化明顯

  現階段中國的mba教學有了較大進步,中國mba誕生之初,不論是師資還是教材都屬稀缺,甚至許多國內大學還未真實認識到mba到底是什麼,在這種缺乏理性的熱潮中培養出來的mba,其素質可想而知。如今經過了幾年的積累與摸索,中國的mba離mba的真正涵義越來越近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甚至用經濟學外部連帶效應中的攀比效應和虛榮效應做了解釋,並斷言,當mba走過“虛榮效應”,進入“攀比效應”時,中國的mba市場就會逐漸熱起來。

  張維迎所說的“攀比效應”,實際上是對商學院知名度和認可度的劃分。“mba是否名校出身,更受關注。”

  知名商學院mba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的出色表現,為這些院校在生源市場上帶來了良性循環。知名商學院不僅能夠將國外商學院辦學的成功經驗及時引入,還培養了一批既有本土經驗又有國際視野的畢業生,也造就了一批優秀的師資力量,品牌效應不斷放大。不少學員表示,要么不讀mba,要讀就選擇好的品牌。

  張維迎認為:“這意味著中國商學院的層次劃分將越來越明顯,知名商學院則會受到更多學員的追捧。而一般的mba教育會遇到更多的競爭,甚至會被淘汰。”

  師資將成商學院競爭重點

  “商學院的競爭已經從生源的競爭變成師資的競爭,決定中國商業教育是否真的能夠再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教師的培養將成為關鍵。”斯隆管理學院高級副院長阿蘭・懷特表示,“很多商學院都在高薪聘請教授,這會挑戰不少學校的財政預算。”

  從對各家商學院院長的採訪中不難看出,“求賢若渴”是商學院發展最大的瓶頸,而如何吸引並留住重磅師資力量是最大的難題。長江商學院的黃明教授從斯坦福到長江擔任了一年的副院長後,又被康奈爾大學挖走。

  損失大將的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明確表示“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在招聘世界級教授這方面長江會有大動作”。“在徵聘世界級教授上,和我們過招拆招的主要是世界現有的頂級商學院,因為世界級的教授必然集中在現有的top商學院。”

  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張新民也表示,對外經貿大學今年的核心戰略就是打造並擴大精品教師團隊。張新民表示,目前很多老師的工作壓力與強度都處於飽和狀態,因此會在引進師資方面做更多的嘗試,擴大知名教授的隊伍。同時一定要讓所有老師樹立起適應市場需求的觀念。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張維炯教授也表示,未來會吸引更多的全職教授加入中歐,使教授隊伍更加強大。

  製造業首次成為熱點

  據智聯招聘的一項調查顯示,製造業首次成為mba就業最熱門行業,就業比例高達25%,緊隨其後的行業分別是:信息通訊、金融服務、諮詢、快速消費,比例依次是11.6%、10.5%、9.8%、8.7%。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05屆mba畢業生從事工業製造行業的比例高達41.7%,比去年增長12.8%;而在長江商學院首屆mba畢業生中,從事製造業的學員比例同樣高達31%。

  長江商學院cdc主任徐慶菁說,許多學員在讀書之前就已擔任管理職位,他們回到製造業反而更有優勢。

  智聯招聘專家則認為這和中國製造業的良性發展有直接關係。mba向製造業的流動與比例增高同中國製造業的發展緊密相關。所謂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工廠的說法,是由於歐美、日韓等跨國公司看中了中國低廉的勞動力和巨大的市場潛力,紛紛把製造過程搬到中國,但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madeinchina。製造業還包含設計、工程、製造、服務多種層次,開始更多地融入了技術、人才和管理的成分,這對大量的mba畢業生來說,既是個人發展的機會,也是打造中國製造業品牌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