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茶(Kuding cha)

系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名“茶”之一。宋代以前稱“皋盧”、“瓜盧”,士人稱“過羅”或“紫筍”;宋代後改稱“鯇”、“茶鯇”、“苦鯇”;清康熙後逐步簡寫或簡稱為“苦丁”、“富丁”。在當代商品茶中,以老名樅無性系“參味型”良種嫩葉加工而成的成品,稱“富丁茶”,而以群體品種製作的傳統商品,統稱“苦鯇茶”或“苦丁茶”。有性系,大喬木,HexkudinchaTseng種,二倍體。

產地及分布:原產廣東,“出南海(指南海郡)諸山”。早在東漢時期就遍及廣東酉平(惠陽)、南海、龍川、河源等縣(市),到清代後期有20餘個縣盛產苦鯇茶。目前全省有100年以上苦鯇茶老樅300多株,主要分布於英德、大埔、南海、電白、清新、潮安、饒平、樂昌等縣(市)。全省種植面積近5000畝,年產茶5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