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遷食禮

舊時民間新屋落成或搬進新居時,擺酒款待親朋好友的飲食禮儀。
“喬遷”二字典出《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嘆嗟,出自山谷,遷於喬木。”這是用小鳥飛出深谷登上高大的喬木,比喻人的居所改變,步步高升。喬遷之禮多在親朋好友之間舉行,屆時親友攜帶禮物登門祝賀,主人擺酒款待,表示感謝。此禮傳播深遠,至今猶存。
(l)“暖房”。
又稱“鬧屋”或“溫居”。是漢族地區古時的喬遷食禮。唐人王建的《宜詞》中便有“太儀前日暖房來”的詩句;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亦載:“或有新搬移來居止之人,則鄰人爭借動事,遺獻湯茶,指引買賣之類,則見睦鄰之義,又率錢物,安排酒食,以為之賀,謂之‘暖房’。”元明間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和清人李綠園的《歧路燈》,也有類似的記載。至近代,廣西一帶稱其為“入火酒”,又稱“進火酒”。即先撥一盆旺火到新房中,用以象徵日子會過得紅火興旺,然後再搬其他器物。等到收拾停當,親朋前來祝賀。舅家須送“發糕”與“小雞”,意為“家財大發”和“六畜興旺”;主人置酒招待,應備“蘋果”和“糍粑”,意為“家宅平安”和親鄰今後“親密無間”、“彼此關照”。
(2)“升火慶”。
是滇西滬沽湖畔摩梭人(納西族的一支)新屋落成後的升火禮宴。他們認為火是房屋的心臟,首次升起烈焰熊熊的灶火能保證未來的日子火紅。升火前,主婦要在正房內砌一方形火塘,底部放一個裝滿銀圓、糧食、松子、魚乾、酥油、彩珠、火鐮、火石的陶罐,上面再覆蓋從獅子山女神洞中取來的泥土,火塘正方安放一塊象徵祖宗神位的鍋莊石。
升火的時間請喇嘛占卜選定,多在正午紅日當空之際。吉辰一到,由兩位男女長者背水架鍋,用火把點燃火塘中的薪柴,隨即取出火把在滿屋飛舞,將沸水滿屋潑灑,此為“淨屋”;接著又用五穀祭鍋莊石。最後設宴,招待前來觀禮祝賀的親友。整個升火慶典,鞭炮、土雷、火槍、樂鼓、海螺號、歌聲、笑聲喧騰不息,極為火爆熱烈。
(3)“賀火塘”。
川東、湘西、鄂西的土家族村寨新屋落成後的民俗慶宴。因其間有搬遷三角架,請祖先火塘神等儀式,故名。其做法是:在雞鳴之際,路上無人時,由火把引路,迅即將火塘上的三角架(據說此乃祖先神的頭角)搬進新屋,準確安位,再搬其他物件。接著親友鄉鄰鳴放鞭炮,送禮祝賀,舉行點火儀式。待火焰騰空,主人忙用鼎罐飲飯做菜,眾人圍著火塘四言八句念誦祝詞,飲酒吃肉。祝詞的內容,可追溯火塘源流,頌揚神功;可講述主人家世,讚美新居吉祥千秋;可祝賀主人從此富貴榮華,兒孫滿堂。如“十杯酒,祝主東,火塘烈焰滿屋紅;福祿壽喜樣樣有,光宗耀祖永昌隆”之類。
此外,喬遷食禮在少數民族地區還有“擁擔達”(哈尼族)、“竹樓酒”(傣族)等稱謂,大多與崇拜火神、祖靈有關,帶有原始宗教禮俗的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