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作調料 味養兩相宜

 

烹魚或製作以西紅柿為原料的菜,如果用上羅勒(不論乾、鮮),那么,這樣的調味是很適宜的。常人對羅勒會覺得十分陌生,其實它是一種藥草,別名“九層塔(開的花上下九層),上海郊縣常有栽培,河南、安徽栽培的也不少。它含揮髮油、性味辛溫,具疏風行氣、化濕消食、活血解毒的功效,可治外感頭痛、食脹氣滯。它也是一種野菜,嫩莖葉可調製成冷盤,如“涼拌羅勒“。其實它還能作為調料,只是很少有人會想起它。

另一種藥草也很少充當調料,它就是艾蒿,即艾葉。它既有野生,也有栽培。由於清香沁人,自古以來作為菜食之品――春天可采嫩葉作為野菜,或和面作餛飩。江南一帶,常以鮮艾葉搗取汁與糯米粉和勻,染成青色,包入豆沙和菜肉,做成糰子,作為清明時節必食之品,香糯可口。有一烹調秘法,烤鵝時如以艾葉人佐料,那么它的風味就更佳了。

煮花椰菜、白菜和酸泡菜時,如取一、兩段芹菜放入鍋中同煮,可去掉這些菜不好聞的氣味。芹菜是蔬菜,又可藥用,有健胃、利水和降血壓的功效。它本身有獨特的芳香。唐代杜甫詩云:“香芹碧澗羹“。鄉村做豆醬或麥醬,置入芹菜,作佐料尤佳;浸入白酒飲之,濃醇清香。在法國,它被用作調味品,在生菜和湯里總要放上一點(牛尾濃湯里就有它)。正宗的羅宋湯也不少了它―――我的一位同事介紹做全素羅宋湯,便用芹葉及莖絞汁,滴入湯中,風味更好。在我國,芹菜早就被當作調味品了――它是古代七種調料之一。

要使魚骨酥軟,可加些紫蘇葉。這在明代的《飲饌服食箋》上有記載:“在鯽魚治淨,用醬水酒少許,紫蘇葉大撮,甘草些少,煮半日,候熟,供食。“紫蘇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這一類植物都是方莖,不少都有芳香,比如藿香。紫蘇入藥其味辛溫,發表散寒,行氣寬中,解魚蟹毒。它也可作菜蔬,在明代,“嫩時采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鹵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本草綱目》)。傳說,古時有一廚子燒的魚特別鮮香,令人百食不厭,不像別人燒的魚帶著腥味。有人很想獲知有何秘訣,便暗中觀察,原來他燒魚時放些紫紅色的葉子,而上桌時為怕泄密,將葉子揀淨扔去。這葉子便是紫蘇。唐宋時,紫蘇的套用已較普遍―――當時大城市中用紫蘇製作的紫蘇丸隨時可以買到,是很風行的調味品。禾蟲是廣東人的美食,有一種吃法是用鮮禾蟲為主料,以它的漿加醋調勻,蒸雞蛋,所用的調料有南乳、蒜蓉、胡椒、料酒和紫蘇葉。不僅廣東人使用紫蘇葉,湖南人也用,如烹製香菜“子龍脫袍“(活鱔宰殺時脫皮似脫袍,故名)所用的及調料是香菇、筍、姜、辣椒、味素、醬油、香菜、胡椒麵及紫蘇。要想讓河蟹吃得無腥又解毒,可用紫蘇,其法是,紫蘇葉加鹽與花椒,放沙鍋內翻炒,碾成細末,把蟹臍扒開,撒於其中,捆好腿螯,上籠蒸透。

洛陽市二級廚師王玉秋善制甲魚菜,其中有一款“清燉杏黿“(其實黿以甲魚代替)。此菜以杏仁為調味(還有紅棗、蔥、姜和陳皮),這樣烹出的甲魚才能酥爛脫骨。讓杏仁充當軟化劑,這是鮮為人知的。筆者偶閱《中國宋代菜點概述》,見其中有“山煮羊“:羊作臠,置砂鍋內,除蔥、椒外,有一秘法:只用槌真杏仁數枚,活水煮之,至骨糜爛。“為了使羊肉酥爛,也使用了杏仁,可見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杏仁的效用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煮羊肉,放點杏仁或瓦片,則易酥爛;加點胡桃,則不燥。“顯然,這種“秘訣“有承襲關係。杏仁為常用藥材,可止咳定喘,潤腸通便。

以上僅是藥材作調料的烹調秘訣,要是把藥材以外的都寫出,必然洋洋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