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南春史話

  劍南春產於四川省綿竹市。唐代時人們將酒命名為“春”,綿竹又位於劍山之南,故名“劍南春”。綿竹釀酒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早在唐代武德年間(公元618年~625年),有劍南道燒春之名,據唐人所著書中記載:“酒則有……滎陽之土窖春……劍南之燒春。”“劍南之燒春”就是綿竹產的名酒。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綿竹“解貂贖酒”。從此,綿竹酒就以“士解金貂,價重洛陽”來形容自己的身價。宋代大詩人蘇軾也作《蜜酒歌》,詩前有引:“西蜀道人楊世昌,善作蜜酒,絕醇釅,余既得其力,作此歌以遺之。”楊世昌是當時綿竹武都山的道士。由此足見唐宋兩代,綿竹的酒已是醇釅美酒。
劍南春酒的前身──綿竹大曲始創於清代康熙年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最早開辦的酒坊叫“朱天益作坊”,業主姓朱,名煜,陝西三原縣人,釀酒匠出身。當初,他發現綿竹市水好,便遷居到此,開辦酒坊。後來,又有白、楊、趙三家大麯酒作坊相繼開業。據說,這四家都是採取陝西略陽的配方釀造大麯酒。據《綿竹縣誌》記載:“大麯酒,邑特產,味醇香,色澤白,狀若清露。”清代文學家李調元在《函海》中寫道:“綿竹清露大麯酒是也,夏清暑,冬禦寒,能止吐瀉,除濕及山嵐瘴氣。”清末已發展到17家。1958年,綿竹大麯酒改名“劍南春”。
劍南春酒屬濃香型白酒,芳香濃郁,醇和甘甜,清冽淨爽,余香悠長,具有獨特的“麯酒香味”。它以紅高梁、大米、小麥、糯米、玉米五種糧食為原料,用優質小麥制大曲為糖化發酵劑。採取“紅糟蓋頂、低溫入池,雙輪底增香發酵,回沙回酒,去頭截尾,分段接酒”等釀造工藝,經過長期貯存,細心勾兌調味而成。
1922年,綿竹劍南春在四川省第七次勸業會上獲一等獎;1928年,在四川省國貨展覽會上,又獲獎章和獎狀。自此,劍南春做為中國名酒之一飄香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