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邊的正宗美味私房菜

歡喜吃的人,路過有趣的飯店常不肯放過,總要給自己尋個理由進去過過嘴癮。那種心情如同有的男人走在馬路上看見養眼的女性,總忍不住想多瞄兩眼——所以,飯店有個好名字也是蠻要緊的。

可偏偏就有店家隨隨便便。上班路上,每次看見有家飯店心裡總是別彆扭扭,因為它取了個用上海話讀上去跟“死心”諧音的名——不知道是否跟名字有關,這家飯店門可羅雀總是冷冷清清的。

隨隨便便的態度還有一種,不管啥門啥派,一律在某某姓氏或名詞後面加上後綴——“私房菜”。也許因為“私房”兩字能給人騰出無限的想像空間———即使如此也不能群起而效之,生生地把個“私房”發揚光大成公共食堂,連招牌菜都一式一樣:來一份紅燒肉伐?阿拉特色……停!不好意思,阿拉單位食堂里的紅燒肉濃油赤醬,不要太好吃噢!

據說還有人為了爭個“私”名鬧上法庭打官司的,可究竟啥才算是“私房菜”?在香港,對私房菜的解釋是:無招牌、無選單、無服務員、訂餐很難、體驗家居式情調的美食特色……所以,《World Food Hong Kong》里這樣寫道:“在平民百姓的住宅區內,有道木門忽然打開,你必須迅速閃進,要在差人趕來之前合上。”上海如果真有人敢開這樣的飯店,估計要被工商局取締。

但上次我們“飯搭子”3人去的那家“日飯店”,點菜倒確實不用選單。見阿聰領著我們進去,老闆娘就迎上來:“來啦,阿聰。今天吃點啥?”阿聰說,還是老樣子吧!老闆娘應一聲走了。阿聰悄悄地說,說實話也就這幾樣好吃。“鹹蹄膀”是老闆娘自己曝醃的,今天醃明天燒,味道進去了,但不鹹。不像外面賣的鹹肉,像打死賣鹽的;“烤子魚”是熱的,在上海,有幾家烤子魚是熱的?就是店裡油耗氣重點,聞聞衣裳上的味道就曉得又來這裡吃過飯了。

店很小,自家搭的二層擱,總共8隻台子加一個單間,那天全坐滿了。店裡大多數是熟人,哇拉哇拉地跟老闆娘打招呼說家事:老闆娘,菜燒得好吃點噢,最近味道有點退步了;老闆娘,外甥女男朋友有了伐,我們單位新來了個大學生……老闆娘答應著,一邊對還在進來的客人說:“沒位子了”。全沒有讓人等一會的意思。

後來還去過幾次,都是因為曝醃蹄膀和熱的烤子魚。熟了,才知道,這裡倒是老闆娘家正宗的私房。因為屬於保護建築,延安東路高架都貼著他們的房子打了個彎。守著老祖宗傳下來的私房,不急不躁地做生意,用一兩樣能樂顧客胃的小菜,拿顧客像自己人一樣待著……這樣的店,既使不圖“私”名,也是有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