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魚的講究

食魚講究一個“鮮”字,但“鮮”度如何,卻是有層次之分的。死了不久的魚,其鰓尚紅,於中原一帶的人而言,已認為是鮮的了;但對於廣州人來說,活蹦亂跳的魚才叫鮮;而最講究魚之鮮者,要算順德人,他們認為魚被捉的時間長了,儘管游泳不已,仍屬不鮮,把這類魚叫作“失魂魚”,蒸熟之後“得碟水”(這是視覺),“肉削”(這是味覺,所謂“削”者,瘦削也,沒有了魚味的肥甘。)他們要吃那種即捕即殺即蒸的魚,未被恐怖主義折磨的魚,才叫“鮮”。因為它尚有魂在,並未魂飛魄散。嘩,魂也有鮮味的。

辨別鮮與不鮮,聽舌頭的。舌頭辨別力是靠鍛鍊出來的,就像陸羽能辨出烹茶之水是江水上游抑或中游一樣。順德人辨魚的鮮度那種敏感,是真實有據的。18世紀法國有位思想家叫布賴特--薩夫林,說古羅馬的美食者能“通過香味斷定出魚是產於城裡的橋下還是產於河流的下游”,我看順德人與羅馬人一樣,是分別代表東西方的頂尖食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