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菜餚營養六因素



烹調菜餚的最終目的,是使人體在食物中攝取各種營養素來維持生命。那么,在正常烹調過程中,影響菜餚營養都有哪些因素呢?

一、原料做菜都需要原料,而不論什麼原料都含有一定的營養素。比如,動物性原料富含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等,植物性原料富含糖、維生素、水等。這就看出,什麼原料就含什麼營養素,自然,做菜用什麼原料也就含什麼營養素。據慣例、菜餚大多由三種原料構成,即主料、輔料、調料。主料通常數量多,比例大。比如,“熘肉段”的原料是豬瘦肉,“炒青椒”的主料是青椒。單從這兩個例子講,“熘肉段”和“炒青椒”的營養成分主要是豬瘦肉和青椒的營養成分。但多數菜餚營養素含量怎樣,並不光取決於主料營養素,還要考慮輔料和的營養素。輔料一般數量少於主料,由各種原料的性質和烹調方法而靈活決定,熘、爆、煎、貼等法製成的菜餚,其輔料少些,大約是主料的1/10-1/5;燉、炒、涮、氽等法製成的菜餚,輔料多些,大約是主料的1/5-1/2。上面說過,因為各種原料有各種營養,所以,菜餚中放什麼輔料就有什麼營養成分。在實踐中,主、輔原料往往是葷素相互穿插使用。主料是葷的,輔料是素的;而輔料是葷的,主料多是素的,這樣葷素搭配使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能使營養更趨全面並且還符合人體酸鹼平衡的需要。比如、雞肉燉蘑菇”就比光燉雞肉營養成分多,“炒肉青椒”就比光“炒肉”營養均衡。凡烹調菜餚,都離不開調料,象油脂、醬油、醋、花椒、大料、蔥、姜、蒜、辣椒麵、大醬、味料、芥末糊、料酒等等。在做菜中,調料雖然用量小,但能量大,不光是能調和菜餚的滋味,而且本身大多也含營養素。可以說,在烹調菜餚時投放的調味品越多,其營養成分也就越大。

二、刀工從表面看,刀工只是將原料按標準改制一定形狀,似乎與營養無大關係,其實並不然,只要我們稍加探究,就會發現刀工也會影響原料的營養素。不論什麼原料,最好是現烹調現切為好。如果是動物性原料,在熟制前較長時間切出來,那么原料中與各種營養結合的水分便會自然浸透出來,比如,在烹調前較長時間切出的肉絲、肉片等,放在盛器內,就會有多少不等的血水滲出,烹調時潷去便使部分營養流失。如果是植物性原料,事先較長時間切出來,原料中的營養成分,特別是水溶性的營養液會順著纖維方向流滲出來,儘管數量微不足道,但畢竟會多少損失營養成分。另外,原料加工的形狀越大越利於保護其中的營養素,假如原料切得過碎、過細,則原料中的營養素與空氣接觸過多易氧化面造成一定量的損失。

三、洗滌洗滌的目的是使原料衛生、清潔,達到烹調要求。但實踐中常因過度洗滌而造成營養流失,動物性原料在洗滌時較典型的是魚類,按說,將魚下水、腮、血液、鱗片等洗滌乾淨即可,但有些無鱗魚就不能洗得太“乾淨”。比如,鯰魚、泥鰍等,表面有一層粘性物質,加工中多要將其洗去,其實,它是一種膠質營養素,正確的洗滌方法應該是,表面只用水沖一下,沒有異常沾著物即可。還有,象肉質較嫩的雞、鴨等,洗滌時水溫不要過高。防止脂肪因水溫過高而溶於水中,降低原料的營養價值。植物性原料的洗滌大多用涼水或稍溫水,儘量不用太熱的水洗滌,防止水溫過高無形中損失營養素。總的說,不論什麼原料,一定要根據其性質和烹調要求,正確利用水溫,不能因水溫的高與低而降低營養成分。另外,不論是植物性原料,還是動物性原料,都要先洗後切,以利保護營養素。

四、初步熱處理原料初步熱處理方法很多,如出水、過油、汽蒸、走紅、煸炒等。我們只以出水為例,說一下初步熱處理與原料營養的關係。當蔬菜出水時儘量水寬火旺、時間短、避免水溫過低、出水時間長而過多地損失營養素。如,蔬菜中含有某些氧化酶使維生素C氧化破壞,而氧化酶僅在50-60℃時活性最強,水溫達80℃時則活性減弱或被破壞。從測定結果看,蔬菜經出水,維生素C平均保持率84.7%。蔬菜在出水時雖然損失部分營養素,但也可除去較多草酸,有利體內對鈣的吸收。從這裡看出,原料出水溫度高,速度快,不僅能保護其營養素,而且還可保護其顏色。凡是出水的植物性原料,在不影響烹調的情況下,儘量不要擠汁,防止營養素的流失。如,白菜切後煮幾分鐘,擠後可使水溶性維生素損失77%。動物性原料出水也要高溫,因原料表面聚受高溫,蛋白質會凝固,從而保護營養素不外溢。但是一定要防止溶點低的脂肪(如雞脂肪)流失。

五、烹調方法煮,將原料置於冷、熱水鍋中煮,可使水溶性營養物質溶於水中。如果一般蔬菜與水同煮20分鐘,則有30%的維生素C被破壞,其他維生素也相繼受損,煮的時間越長,損失的越嚴重。蒸,只有少數的維生素B1、維生素C受損,其他基本不遭破壞。燉、燒、煨、燜,多用慢火成餚,能使水溶性維生素和無機鹽溶於水中,僅維生素部分破壞,肌肉蛋白質部分水解,其中的肌凝蛋白,肌肽以及部分被水解的胺基酸等溶於水中呈出鮮味,誘人食慾。熘、爆,因原料表面掛一層糊、漿,這樣便於保護營養素受損。但是“清炸”原料不掛糊會使蛋白質因高溫炸焦而產生嚴重變性,同時脂肪也因此被破壞,從而損失原料中的營養成分。炒、多是旺火速成菜。凡是經上漿的原料,滑炒時營養素可減少損失,不上漿的原料,炒制時間長,營養素損失會多;炒制時間短,營養素損失較少。有時乾炒除損失維生素外,蛋白質也會受熱變性,從而影響消化、吸收。總的看,凡烹調菜餚時間長的、溫度高的,其營養素損失就大,相反則小。

六、成菜放置時間菜餚成熟後就食用,不僅香氣四溢、誘人食慾,而且也利於人體正常生理需要,更能保護菜餚營養不受損失。如果菜餚成熟後放置一段時間,則營養素會根據放置時間的長短而或多或少地損失。如,青菜炒後放置1小時,維生素就損失10%,放置2小時,則損失14%,要是放置5小時,食時再回鍋,那損失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