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月餅

中秋節,青海習慣上叫“八月十五節”。過“八月十五節”的民族有漢、土和藏族三個民族。中秋之夜,獻月餅、獻瓜果,賞月的活動,大致和內地漢族相仿。但青海的中秋月餅卻別具一格,與市場上銷售的月餅迥然不同。

在青海,做獻月的月餅,是各族婦女顯示炊事技藝大好時機。中秋月餅,分大月餅和小月餅兩種,均用扇蒸籠做。大月餅一扇蒸籠只蒸一個,小月餅根據蒸籠大小,一扇蒸蘢可蒸4-8個。各地都用色香兼備的苦豆粉(有些地方叫香豆)、紅曲、薑黃等,分別研細作為“色素”。將上等粉發酵後,揉好擀開,上面塗上一層清油,撒上一種“色素”,用手攤勻,把它捲起來,揉成圓塊,又擀開,再上塗清油,加另一種“色素”。就樣三次、四次、五次,把“色素”逐層加進去,有時還加紅糖之類的糖粉。蒸好後當你切食月餅時會看到十層八層的月餅層,五色俱全,芳香可口。大小月餅的做法大體一致。不過對大月餅的加工格外精心。如有些婦女,在大月餅中心做一蟠桃圖案,然後擔制一條鱗甲斑斑的長蛇,從左盤臥起來,蛇頭對蟠桃,兩眼眈眈而視。習俗認為蛇乃子嗣子兆,蟠桃則是福壽仙品。通過獻月,祈求生一個福壽雙全的兒子。有些農業區的藏族婦女,在月餅中心面,設計三個寶塔圖案,周圍為十八朵艷花。意即十八羅漢慶三寶(三寶藏語叫光角松)。有些婦女,在月餅中心捏塑一個壽字,周圍作五朵艷花圖案,象徵著“五福捧壽”。有些婦女精心加工成松、竹、梅三種植物圖案,均勻分布在大月餅面上,以“歲寒三友”來顯示自已的節操。

當沉沉暮靄布滿人間時,人們在院落的西檐下支上供桌,擺上月餅、瓜果,並在主房內點上燈,插上香,藏族還在中宮裡燒上“桑”。合家大小人等,靜靜地等待月亮升起。逢上天高氣爽,風清月朗時,大家喜笑顏開,將月餅、瓜果各取一些,向空中拋撒,象徵著月亮娘娘品嘗。然後,一家人吃“團果”、“團圓瓜”和月餅。

八月十五,正值豐收季節。在農村常常幾家人“打平和”(注),或殺豬,或殺羊,做上各種菜餚歡度節日。青海在八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還有帶上小月餅串親戚的習慣。註:打平和:青海方言,指幾個人合吃一個羊或豬,煮熟當即共食,肉按參加人數均分,錢由參加者均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