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的發展史

火鍋名稱由來

“火鍋”,什麼叫火鍋?其實只要是底部有火,上有鍋子,就是火鍋了。至於是使用什麼樣的鍋子?何種燃料?自古以來的演變,可謂食趣盎然。

最早的火鍋:鼎

大約一萬年前,我國最早的容器─陶製的鼎就是他們做為鍋使用。把以肉類為主的食物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將食物煮熟。成為一鍋燴,當時叫做“羹”,這是最早的火鍋。 但那時侯沒有現在所謂的鹽,調味料,更沒有沾醬,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體積龐大的鼎,不能移動,只能固定在一地方,不方便隨時享用。於是西周時代,不但發明了銅與鐵,且各種陶器品也改良製作成較為小型的器皿,適合一般人使用。 銅與鐵的產生,不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時也與近代的鍋子非常相近,銅製的鍋子與陶製的砂鍋,到現在還是最實用、最普遍的火鍋器皿。而從前的鼎則延伸為權力的象徵了。

鴛鴦鍋始祖

火鍋的發展亦如同餐飲史一樣漸進式的發展。依據當時的器皿、社會的需求與原材料的發現引進,在三國時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比較健康),和現今的“鴛鴦鍋”,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銅鼎”成了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

器皿歷史

從元、明、清到現今,火鍋器皿上的變化並不大。新容器鍋採用耐高溫透明玻璃,煮的時候可見食物的翻騰,吃的時候較也不會有漏網之魚外。銅鍋、鐵鍋、砂鍋等鍋具,在製作上亦更為精緻。現在最普遍的也最廣泛的鍋為“不鏽鋼鍋”,也就是俗稱的“白鐵鍋”。

燃料,調料歷史

燃料使用可謂多種多樣,從柴火到木炭,從電爐、酒精到瓦斯、電磁爐。木炭的使用歷史最久,最有風味,也最污染空氣。電磁爐最乾淨也最方便,但風味較差。瓦斯最好控制火候的大小,方便、好用,不過卻也較危險。 相對於燃料上的多變化,在調味沾料的演變卻趨於保守、保密。汕頭沙頭醬以獨門配方為傲,其他豆腐乳、豆瓣醬也都是以老牌子為號召。另外,一些基本搭配的沾料還有醬油、蔥、蒜、蛋、醋、麻油、辣椒等等,樣式不少,如何同中求異,都依仗各家的獨門調配。

火鍋類別 

一般而言,火鍋基本上只有三大類別,第一種湯為淡味,而以涮生片為主,沾料占重要角色,涮羊肉及廣式打邊爐最具代表,第二種是鍋內的料已熟,如砂鍋魚頭、羊肉爐等,爐火只是做為保溫作用,並用來燙青菜。第三種是鍋內的料全都熟透了,連青菜也無需再穿燙,爐火完全是用來保溫的,和大鍋菜無二樣,如佛跳牆、復興鍋等大鍋菜的方式。冬季是火鍋最火的季節,約三五好友或一家團聚,想吃什麼就買什麼,少吃些肉,多備些蔬菜、魚類,但是沾料不要調的太鹹, 鹽多了對心臟不好。建議大家在少吃肉的同時最好,每次將菜的種類減少,以免,食物營養成分相剋,抑制營養成分的吸收,並有利於我們的胃。胃好,身體才健康,才能品更多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