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的來歷

“soup”這名詞以前曾意味著“麵包”,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絕非玩笑。在中古世紀,有種麵包硬得足以取代盤不過,喝剩一些想休息片刻,盤子卻被收走的情形時有發生。

當時,這種麵包便稱為“soup”。後來,麵包和湯的關係逐漸變得模糊,從十四世紀開始,就改稱湯為“soup”了。換句話說,湯已轉變為“soup”的主角。

在今日,我們常把切成片的油炸碎麵包或硬餅乾,放進湯中一起食用,這即象徵著昔日“soup”的原義。和湯一起端出的若是油炸碎麵包,可以直接加進湯中食用;假如是硬餅乾或鉛筆狀麵包,則需用手撕碎,再放入湯中。

另外,要注意的是喝完湯後湯匙的擺法。一般來說,喝完湯以後,湯匙可以朝上擺入湯盤中,柄橫放或斜放均可。其實,湯喝到一半想休息時,擺法也是一樣。一般服務生會依湯剩餘量的多寡和客人的態度來判斷客人是已喝完或在休息。

不過,喝剩一些想休息片刻,盤子卻被收走的情形時有發生。這時假如還想再喝,可對服務生說:“我還沒喝完……”湯喝完後,以柄呈垂直狀擱在盤側,或將湯匙橫擺在靠己側的托盤上,是近來較為普遍的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