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食物能按需擇食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足見食物對於人的重要性,因為食物中含有維持機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成分,我們只有通過吃飯來滿足我們的營養需求。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身體有個良好的營養狀態,而營養狀態的優劣與我們自身的飲食習慣是否合理有著密切的關係。你真正了解食物嗎?你明白自己的身體需求嗎?如果你還不能做出肯定回答,那么結論顯而易見:你需要好好補課啦!

-各類食物熱量有別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研室教授王振林認為,人體需要的營養素習慣上可以分為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水、維生素、無機鹽六大類,約數十種營養素,其中前三類是產熱營養素。

了解食物能按需擇食

不同類別食物中的營養素含量差異很大,習慣上我們可以將食物分為糧穀類、豆類、蔬菜、水果、肉類、蛋奶類、油脂類等。糧穀類食品,包括麵粉、大米、玉米等。其特點為: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約60%-80%)和蛋白質(約8%—11%)。此外,糧穀類還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無機鹽。雖然糧穀類所含蛋白質的量並不少,但在人體需要的蛋白質中,它所含賴氨酸的比例卻較低,因此這類蛋白質的質量並不高。糧穀類食品可提供熱量約為350Kcal/100g;豆類食品的特點為蛋白質含量較高;蔬菜水果類的特點是能提供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但其蛋白質、脂肪含量很少,熱量較低;而肉類、蛋奶類等動物性食物的特點是含有較多的蛋白質。此類蛋白質中必需胺基酸含量的比例與糧穀類相比,更接近人體需要,因此人們常將這類蛋白質稱為優質蛋白。瘦肉可提供較多的蛋白質(約20%左右),且熱量不高(約110kcal/100g)。蛋、奶類是含營養素種類最多的天然食物,除可以提供優質蛋白外,還含有多種礦物鹽、維生素等,尤其是牛奶中含有較多的鈣(約130mg/100ml),是膳食鈣的良好來源。因此,動物類食物除提供優質蛋白外,也可以是多種無機鹽和維生素的良好來源。另外,植物油類可以提供較豐富的必需脂肪酸。

-成人每日需進五類食物

王振林表示,由於人體需要的營養素種類較多,而各種營養素又分別分布於不同種類的食物中,因此只有將上述各類食物以適宜量合理搭配,通過飲食攝入體內,才可使機體獲得充足而均衡的營養素,從而使機體處於良好的營養狀態。應該指出,營養素攝入的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健康狀況。營養素攝入不足,可導致營養缺乏病,會發生蛋白熱能營養不良,機體會表現出消瘦、浮腫、乏力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危及生命;相反,營養素攝入過多同樣會對健康造成危害,例如會引起身體肥胖,而肥胖除了會造成行動不便等直接反應外,還能誘發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

那么,我們的飲食應如何搭配才更加合理呢?中國營養學會在我國居民平衡膳食指南寶塔中提出,成年人每日膳食中應含有5類食物,包括:1.糧穀類(300-500克);2.蔬菜(400-500克)、水果(100-200克);3.肉類(50-100克)、魚蝦類(50克);4.蛋類(25-50克)、奶類及奶製品(100克)、豆類及豆製品(50克);5.油脂類(25克)。當然,上述數量只是一個參考值,人們個體間差異很大,每一類食物中都包含有多種食物,個人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選擇食物的品種和進食量,但每天膳食組成中應包含上述5類食品。因為每一類食品都代表了營養素供給的一個方面,只要我們每天能按此原則安排飲食,我們定會擁有一個可以給身體提供均衡營養的飲食結構。

-特殊人群更需控制熱量攝取

近年來,我國居民中多發的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均與熱量攝入過多有關,從營養角度考慮,合理膳食應該是在總熱量限制的情況下,根據食物中產熱量營養素的含量情況,將食物進行合理搭配。例如對有肥胖、高血脂症者來說,應該控制含熱量較高的糧穀類食品,比如平時每天吃400克主食,那么在節日時,主食的攝入量可以控制到300克,應較平時略低。而肉、魚蝦等平時每天攝入100克,節日時可增至150克,但不可再多。因為對於控制高血脂來說,魚肉中所含脂肪比禽畜類食物有利,可有意多選擇魚類尤其是海魚,要注意避免攝入含脂肪較多的肥肉和烹調時用油過多的菜餚。對於蔬菜類食物,因其含熱量相對較低,平時推薦攝入500克,節日時可以多增加一些,到1000克也無妨。水果平時推薦攝入是200克,節日時攝入可適當提高到300—400克。

-節日別給胃腸增負擔

春節將至,接二連三的豐盛飯局不可避免。王振林提醒廣大讀者,節日餐桌更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逢年過節時,大家習慣於烹製或預定美味大餐,與家人或朋友聚會慶賀,此時進食量往往會較常日大些。眾所周知,人體的食慾與攝入的能量有關,即能量攝入足夠時,我們會有飽感,從而停止進食,若繼續進食則會有過飽的感覺。偶然一次過飽,關係不大,若經常性的飽食,則會因涉入能量過多而造成肥胖。無論過節與否,我們機體對營養的需要都是一樣的,我們的胃腸也不會因為過節而變得功能更強。因此,規律飲食、規律休息,才是有利於維護我們身體健康的養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