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野味滋補有誤區

很多人都認為吃野生動物能滋陰補腎、強健身體,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沒有科學根據。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孟智斌副研究員對記者說,人類食用的野生動物生存的環境比較複雜,身上攜帶或體內潛伏的病菌也不少,衛生檢疫部門又難以進行有效監控,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就在對野生動物的獵捕、運輸、飼養、宰殺、貯存、加工和食用過程中擴散、傳播,引發各類傳染病的。

研究證明:多種野生動物,與人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種,如狂犬病、結核、B病毒、鼠疫、炭疽、A肝等,一旦染上身將出現膿皰、水腫和癰,病毒還會侵入人的肺或腸胃。我國主要猴類獼猴有10%—60%的攜帶B病毒,這樣的獼猴見人撓上一下,甚至吐上一口,都可能致人感染,而生吃猴腦者感染B病毒的可能性更大,人一旦染上,必死無疑。

有人說我不吃生食,只吃熟食野味,不會有問題吧。但科學研究表明,許多動物攜帶的病毒、寄生蟲寄生在動物的肌肉、血液、內臟里,煎、炒、烹、炸、煮根本奈何它不得。以蛙為例,受曼壓裂頭絛蟲感染的青蛙達91%,這種寄生蟲在人們食用過程中進入腸胃後寄生,然後又產幼蟲順血液鑽入體內各部,如進入人腦的話,它將導致失明、癱瘓、癲癇,甚至死亡。蛇更因以鼠為食,其體內的寄生蟲種類更是舉不勝舉,其傷害往往帶有長短不等的潛伏期。

“野生動物”範圍不明晰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孟智斌副研究員說,要立法首先得清楚“野生動物”切確的定義,到底指哪些動物。“野生動物”從非專業的角度,按普通字義理解,是指“生活於野外的非家養動物”。但這個定義過於籠統,《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它指明了該法在物種方面的適用範圍,但並不是野生動物的定義。如果按保護法的規定,就指僅受保護的野生動物了,其他野生動物則不受其約束;如果按普通字義理解,則許多種魚類則應也歸入了野生動物的範圍里,這兩種理解顯然都不符合實際情況。因此要儘早對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進行修訂,擴大野生動物保護範圍,禁絕任何種類的野生動物及其製品進入市場,徹底杜絕捕食野生動物的陋習,這是消滅滋生新的病毒蔓延環境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