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服瀉藥令結腸變黑

本報訊 據《中國醫藥報》報導,年逾七旬的黃太太,因頑固性便秘,經常需服用番瀉葉、大黃等藥才能排便,這種狀況持續了5年之久。近日來,她發現大便中帶有血跡,便前來就診。醫生為其進行了纖維結腸鏡檢查,結果報告為“結腸黑變病”。患者及家屬面對這一結果疑惑不解,“好好的,結腸怎么會變黑?”

結腸黑變病與結腸癌有關

結腸黑變病(MC)是一種以結腸黏膜色素沉著為特徵的非炎症性腸病。以前國外報導較多,國內腸鏡檢出率約2%左右,但老年便秘並服用瀉藥者中結腸黑變病的檢出率高達44.4%。隨著便秘發病率的增加和結腸鏡診斷水平的提高,MC的發病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便秘和長期口服瀉藥目前被大多數學者公認為是引起MC的最主要原因,近年報導,口服蒽醌類藥物及番瀉葉、大黃或蘆薈等提取物製成的瀉藥、二苯甲烷類瀉藥可導致MC。部分慢性炎症性腸病患者,即使沒有使用瀉藥,也可導致MC。

停用瀉藥該病即可緩解

值得提醒的是,診斷MC時,一定要注意是否合併有結腸息肉。MC患者中結腸息肉的發病率非常顯著地高於其他人群,而結腸息肉是一種明確的癌前病變。儘管目前對於結腸腫瘤與MC是伴發還是因果關係還沒有定論,但警惕MC有發生結腸癌的可能是必要的。

針對MC本身,目前尚無特別的藥物來治療。但多數學者認為,MC是一種可逆的病變,隨著瀉藥的停用,MC的色素沉著斑可減弱乃至完全消失。因此,治療除防止蒽醌類瀉藥的濫用外,關鍵是解除便秘,同時應尋找病因,尤其是對無服瀉藥史而又有MC的患者。

對於已經確診為MC的患者,定期的腸鏡隨訪是非常重要的。並髮結腸息肉者應在結腸鏡下行高頻電切及活檢。一旦確診為結腸癌,則應按結腸癌根治性規範化處理。

男性每日多餐增加腸癌危險

又訊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一項新的研究認為,男性每天多餐會增加患結腸癌的危險,但在女性中不存在這種現象,而且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也不清楚。研究結果還證實,多餐者和少餐者每天攝入的總能量一樣。

研究人員對643名結腸癌患者和1048名健康對照者進行了調查,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65歲。研究人員在對年齡、性別、結腸癌家族史、咖啡因攝入情況、體重和每天總的能量攝入水平等影響因素進行校正之後發現,那些每天進食次數超過四次的男性患結腸癌的危險是進食次數少於三次者的2.3倍。但在女性中並未發現這種現象。

研究人員推測,男性與女性之間之所以存在上述差異可能是因為膽汁酸代謝過程的性別差異造成的。一般認為膽汁酸的分泌和代謝在結腸癌的發生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性別對膽汁酸的活性存在某種影響。

儘管該研究的結果很有意義,但研究人員也承認,對於大多數男性,進食習慣的建立是終生形成的,很難改變。如果將每天熱量的攝入限制在兩餐中,就意味著每餐中進食量增加,進食後胰島素水平上升,會導致血膽固醇水平的增加。所以減少進餐次數對降低患癌症危險的作用可以被心血管疾病發病危險的增加所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