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理論的結構》讀後感

看了《社會理論的結構》這本書,我對社會學理論有了大體的了解,知道了社會學理論的主體內容和基本概述。同時,我也了解到作者寫這本書的最初目的在於通過對理論的形式化讓更多追隨科學的人、學生甚至普通人,能夠更容易地理解理論。

其中,“社會學中對科學理論的批評”這一章節中的內容,主要有三種不同看法,一種認為任何對潛在的和本質的社會過程的研究都只是一個幻想;一種認為不管理論家多么努力,社會理論總會包含一些意識形態的成分,這些意識形態產生於那些提出理論或助其發展的人的自身利益;還有一種認為理論不可避免會支持現狀,對可觀察的事物進行理論概括,並且假設這就是社會世界的運作方式,而不是去探尋其他的替代理論。因而,告訴了人們社會學創立者的樂觀,就會被關於社會學科學型的悲觀所調和。

而在“科學理論的本質”這一章節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自然界具有某些基本和基礎的屬性和過程,並可以用來解釋具體環境下事件的的消長。因而,我們更深層次的認識到科學理論關注的不是獨特的政體,而是作為基本社會力量的權利特質。進一步說,理論關注的不是特定條件下人們的具體行為和互動,而是一般意義上人類行為的本質。同時,我們也了解到了理論的目標總是在關注是否能發展那些構成具體事件的潛在力量。因而,科學理論總是為求超越具體事件和時間的局限。理論是一般的,基本的,永恆的,普遍的。

該章節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後面幾段。我認識到科學是發展、檢驗、拒絕、修正或保留理論的相當緩慢的過程,知道獲得較好的理論。如果沒有規範的陳述,沒有通過經驗事實的檢驗,理論就會變得自我證明和自我包容,並只會反映個人偏見、意識形態傾向或者宗教信念。

這本書讓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何謂科學理論,對我日後的理論學習有莫大的指導和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