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聰明的教師讀後感

“教育的本質不是管理,而是幫助和交流。

越是純粹的教育,管理的色彩越淡。“

當我讀到這裡時,不由得想,自己和孩子之間是管理還是交流。

老師不是警察,也不是法官,所以作為一個合格、聰明的教師只有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這樣或許你也就是魯迅筆下“三味書屋”里的那位先生。就是拿著教鞭從不往下落的先生。雖然現在的教育增進了很多關於管理的理念,但是如果老師能夠很好把握好度,即做好管理又充分和學生會交流的老師或許是目前不被時代所淘汰的了。

因為我們知道教育不能只面對現實,更多的是要面對未來。所謂的百年樹人,如果只是管理,那么何止百年,一個公司的老闆在面試的時候或許只要幾分鐘、幾十分鐘就能很快讓一個陌生的員工遵守制度,成為一個合格的工作者,而老師不行。

我們知道,在現在的教學制度下,沒有管理是不行的,那我們和孩子之間該怎么做好教育和被教育的問題,就是現在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了。比如:對於學生上課看課外書,到底該怎么辦?收?怎么個收法?收多長時間?發還給他,他能否下節課不看了?如果再看那又該怎么辦?等等問題並不是幾個字能回答的。當然如果是針對員工,答案或許只有一個,而我們面對的是學生,是正在學習社會,接受社會,融入社會的學生。所以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需要思考的也很多,那就讓我們繼續學習王曉春老師編著的教育書籍《做個聰明的教師》。或許看過本書後,我們不會馬上變聰明,但是,我們會審視自己的言行,對以後和學生的交流中會幫助一二。

《老子》56章里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說,聰明的人不隨便說話,隨便說話的人是不聰明的。而教師是依靠嘴巴生活的,莫非教師注定就是愚蠢的?這讓我不由想起了那位埃及教育家說過的一句話:“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的貢獻將是讓在課堂上喋喋不休的教師閉上他們的嘴。”很顯然,想做一名聰明的教師,首先要保證不輕易說話。

當然,教師完全不說話是不可能的,能夠不說話的儘量不說話,確實需要說話也要講究什麼時候說話、該說怎樣的話?

教師為什麼要儘量不說話呢?理由有二:首先是因為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思考、表達的時空應該讓給學生,教師的話多了,就有越俎代庖的嫌疑。學生的能力是在他們自己不斷的思索感悟表達的過程中獲得的,而不是從教師喋喋不休的講解中聽來的。講得再精彩,都是老師的,學生可以聽取記憶,但是無法轉化為能力。能力的獲得必須通過自身的思索錘鍊。聽來的永遠只能是知識,而不是能力。

另一個原因是學生的思考與表述里包含著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從學生的表述里,你可以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也可以利用學生互相去解答問題。從這個角度看,學生既是問題資源,也是能力資源。我們的教師總習慣在沒有弄清楚學生的學習情況就開展教學,沒有弄清楚學生的思想問題就進行教育,教學沒有針對性,教育無的放矢。為什麼教育教學低效,為什麼學生面對我們的教育教學反應遲緩,原因就在這裡。如果學生先學了、先思考了、先說了,那么你就知道學生的問題在哪裡了。就是這個時候,聰明的教師也不急著講,而是把問題又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人形象地比喻說,讓問題的球在學生間互相傳遞。